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背景 | 第11页 |
1.2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 | 第11-12页 |
1.3 SCR脱硝催化剂失活 | 第12-14页 |
1.4 废SCR催化剂产生及危害研究 | 第14页 |
1.4.1 废SCR催化剂产生现状 | 第14页 |
1.4.2 废SCR催化剂危害 | 第14页 |
1.5 废SCR脱硝催化剂的处置技术现状 | 第14-15页 |
1.5.1 固化/稳定化技术 | 第14-15页 |
1.5.2 再利用 | 第15页 |
1.6 废SCR催化剂提取回收利用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6.1 浸出工艺 | 第16-17页 |
1.6.2 钒、钨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7 纳米零价铁吸附重金属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7.1 纳米零价铁性质 | 第21页 |
1.7.2 纳米零价铁吸附特征 | 第21-22页 |
1.7.3 纳米零价铁吸附重金属离子性能 | 第22-23页 |
1.8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1.8.1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8.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表征 | 第25-35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页 |
2.2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2.3 纳米零价铁表征 | 第26-29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27页 |
2.3.2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27页 |
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7-28页 |
2.3.4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28-29页 |
2.3.5 粒径分析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9-30页 |
2.4.2 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30-31页 |
2.4.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1-32页 |
2.4.4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32-33页 |
2.4.5 粒径分析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钒、钨在纳米零价铁上吸附相平衡和动力学 | 第35-60页 |
3.1 理论部分 | 第35-36页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6-37页 |
3.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3.3.2 元素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3.3 吸附容量及其回收率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3.4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的影响因素 | 第39-45页 |
3.4.1 初始V(Ⅴ)、W(Ⅵ)浓度对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2 初始pH对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3 纳米零价铁添加量对吸附V(Ⅴ)、W(Ⅵ)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4 温度对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等温线 | 第45-50页 |
3.5.1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等温线 | 第45-48页 |
3.5.2 纳米零价铁吸附W(Ⅵ)等温线 | 第48-50页 |
3.6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动力学 | 第50-55页 |
3.6.1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动力学 | 第50-52页 |
3.6.2 纳米零价铁吸附W(Ⅵ)动力学 | 第52-55页 |
3.7 纳米零价铁对V(Ⅴ)、W(Ⅵ)的吸附机理 | 第55-5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纳米零价铁对浸出液中钒、钨离子的吸附性能 | 第60-6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0-65页 |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0页 |
4.1.2 国内某电厂蜂窝状废SCR催化剂失活情况分析 | 第60-61页 |
4.1.3 废SCR催化剂回收利用工艺研究 | 第61-62页 |
4.1.4 国内某电厂蜂窝状废SCR催化剂碱浸实验 | 第62-63页 |
4.1.5 纳米零价铁吸附浸出液中的V(Ⅴ)、W(Ⅵ) | 第63-65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