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纳米零价铁对钒、钨离子的吸附富集性能及其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背景第11页
    1.2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第11-12页
    1.3 SCR脱硝催化剂失活第12-14页
    1.4 废SCR催化剂产生及危害研究第14页
        1.4.1 废SCR催化剂产生现状第14页
        1.4.2 废SCR催化剂危害第14页
    1.5 废SCR脱硝催化剂的处置技术现状第14-15页
        1.5.1 固化/稳定化技术第14-15页
        1.5.2 再利用第15页
    1.6 废SCR催化剂提取回收利用研究现状第15-21页
        1.6.1 浸出工艺第16-17页
        1.6.2 钒、钨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现状第17-21页
    1.7 纳米零价铁吸附重金属研究现状第21-23页
        1.7.1 纳米零价铁性质第21页
        1.7.2 纳米零价铁吸附特征第21-22页
        1.7.3 纳米零价铁吸附重金属离子性能第22-23页
    1.8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3-25页
        1.8.1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8.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表征第25-35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5页
    2.2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第25-26页
    2.3 纳米零价铁表征第26-29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6-27页
        2.3.2 比表面积分析(BET)第27页
        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27-28页
        2.3.4 透射电镜分析(TEM)第28-29页
        2.3.5 粒径分析第2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9-34页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9-30页
        2.4.2 比表面积分析(BET)第30-31页
        2.4.3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31-32页
        2.4.4 透射电镜分析(TEM)第32-33页
        2.4.5 粒径分析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钒、钨在纳米零价铁上吸附相平衡和动力学第35-60页
    3.1 理论部分第35-36页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6-37页
    3.3 实验及分析方法第37-39页
        3.3.1 实验方法第37页
        3.3.2 元素分析方法第37-38页
        3.3.3 吸附容量及其回收率计算方法第38-39页
    3.4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的影响因素第39-45页
        3.4.1 初始V(Ⅴ)、W(Ⅵ)浓度对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的影响第39-41页
        3.4.2 初始pH对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的影响第41-42页
        3.4.3 纳米零价铁添加量对吸附V(Ⅴ)、W(Ⅵ)的影响第42-44页
        3.4.4 温度对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的影响第44-45页
    3.5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等温线第45-50页
        3.5.1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等温线第45-48页
        3.5.2 纳米零价铁吸附W(Ⅵ)等温线第48-50页
    3.6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W(Ⅵ)动力学第50-55页
        3.6.1 纳米零价铁吸附V(Ⅴ)动力学第50-52页
        3.6.2 纳米零价铁吸附W(Ⅵ)动力学第52-55页
    3.7 纳米零价铁对V(Ⅴ)、W(Ⅵ)的吸附机理第55-58页
    3.8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纳米零价铁对浸出液中钒、钨离子的吸附性能第60-67页
    4.1 实验部分第60-65页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0页
        4.1.2 国内某电厂蜂窝状废SCR催化剂失活情况分析第60-61页
        4.1.3 废SCR催化剂回收利用工艺研究第61-62页
        4.1.4 国内某电厂蜂窝状废SCR催化剂碱浸实验第62-63页
        4.1.5 纳米零价铁吸附浸出液中的V(Ⅴ)、W(Ⅵ)第63-65页
    4.2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5.1 结论第67-68页
    5.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PR自然光致动的环境友好型液晶弹性体的研究
下一篇:还原响应性含双碲聚合物纳米载体用于药物的可控释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