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主要工作量及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工区地质概况 | 第15-18页 |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2.2 地层背景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 第18-44页 |
3.1 层位解释 | 第18-21页 |
3.1.1 层位标定 | 第18-20页 |
3.1.2 层位追踪 | 第20-21页 |
3.2 多方法综合断层解释 | 第21-25页 |
3.3 基于Shannon小波频谱分解的超覆线解释 | 第25-30页 |
3.4 构造解释结果 | 第30-36页 |
3.4.1 构造成图 | 第30-32页 |
3.4.2 新旧构造解释结果对比 | 第32-36页 |
3.5 构造特征分析 | 第36-44页 |
3.5.1 斜坡带构造形态研究 | 第36-38页 |
3.5.2 断裂特征分析 | 第38-42页 |
3.5.3 断裂系统与油气关系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储层地震预测 | 第44-59页 |
4.1 沉积相分析 | 第44-47页 |
4.1.1 沉积背景分析 | 第44-46页 |
4.1.2 沉积相类型分析 | 第46-47页 |
4.2 基于波形相关分析与多属性融合的砂体平面预测 | 第47-55页 |
4.2.1 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4.2.2 地震属性提取 | 第49-51页 |
4.2.3 地震属性优选 | 第51-53页 |
4.2.4 多属性融合 | 第53-55页 |
4.3 基于地震反演的储层发育刻画 | 第55-59页 |
4.3.1 基础资料分析与处理 | 第56页 |
4.3.2 地震反演方法及关键步骤 | 第56-59页 |
第五章 储层展布特征及有利目标 | 第59-62页 |
5.1 储层展布特征 | 第59-60页 |
5.2 有利目标 | 第60-62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