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脸识别的考生身份验证系统的设计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1-13页 |
| 1.2.1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1.3 研究的关键内容 | 第13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2章 人脸图像预处理技术 | 第15-21页 |
| 2.1 图像灰度变换 | 第15-16页 |
| 2.2 图像尺寸变换 | 第16-17页 |
| 2.3 图像直方图均衡化处理 | 第17-18页 |
| 2.4 图像中值滤波 | 第18-2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人脸检测与识别算法 | 第21-40页 |
| 3.1 人脸检测算法 | 第21-35页 |
| 3.1.1 人脸检测的方法 | 第21-24页 |
| 3.1.2 人脸检测的评价方式 | 第24页 |
| 3.1.3 Adaboost算法原理 | 第24-35页 |
| 3.2 人脸识别算法 | 第35-38页 |
| 3.2.1 人脸识别概述 | 第35页 |
| 3.2.2 EigenFace算法原理分析 | 第35-36页 |
| 3.2.3 人脸的训练和识别 | 第36-3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4章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第40-48页 |
| 4.1 系统结构设计 | 第40页 |
| 4.2 系统平台设计 | 第40-42页 |
| 4.3 电源电路设计 | 第42-43页 |
| 4.4 核心板接口电路原理图 | 第43页 |
| 4.5 USB接口电路设计 | 第43-45页 |
| 4.6 图像采集模块 | 第45页 |
| 4.7 CS8900A网络通信模块 | 第45-46页 |
| 4.8 LCD显示模块 | 第46-47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系统应用程序开发 | 第48-70页 |
| 5.1 开发环境选择 | 第48-50页 |
| 5.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第48-49页 |
| 5.1.2 机器视觉库的选择 | 第49-50页 |
| 5.1.3 图形界面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50页 |
| 5.2 开发平台搭建 | 第50-58页 |
| 5.2.1 系统的配置与移植 | 第50-53页 |
| 5.2.2 机器视觉库的编译与移植 | 第53-55页 |
| 5.2.3 QT的交叉编译与移植 | 第55-58页 |
| 5.2.4 Qt工程的建立 | 第58页 |
| 5.3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58-60页 |
| 5.4 各功能模块设计 | 第60-68页 |
| 5.4.1 图形界面设计 | 第60-61页 |
| 5.4.2 视频和图像获取程序设计 | 第61-64页 |
| 5.4.3 软键盘程序设计 | 第64-66页 |
| 5.4.4 人脸检测程序设计 | 第66-67页 |
| 5.4.5 人脸识别程序设计 | 第67-68页 |
| 5.4.6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第6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6章 系统测试和分析 | 第70-73页 |
| 6.1 硬件测试和分析 | 第70页 |
| 6.2 软件测试和分析 | 第70-72页 |
| 6.2.1 人脸检测的测试和分析 | 第70-71页 |
| 6.2.2 人脸识别的测试和分析 | 第71-72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 附录A 系统实物图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