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5页 |
1.1 基因治疗概述 | 第15-17页 |
1.1.1 基因治疗的概念 | 第15页 |
1.1.2 基因治疗传递系统 | 第15-17页 |
1.2 非病毒载体的种类 | 第17-34页 |
1.2.1 阳离子脂质体 | 第17-18页 |
1.2.2 阳离子高分子载体 | 第18-23页 |
1.2.2.1 聚L-赖氨酸(PLL) | 第19-20页 |
1.2.2.2 聚乙烯亚胺(PEI) | 第20-21页 |
1.2.2.3 聚酰胺胺(PAA) | 第21-22页 |
1.2.2.4 阳离子聚甲基丙烯酸酯 | 第22页 |
1.2.2.5 壳聚糖(Chitosan) | 第22-23页 |
1.2.3 纳米粒子载体 | 第23-34页 |
1.2.3.1 聚合物胶束 | 第24-25页 |
1.2.3.2 无机有机杂化纳米颗粒 | 第25-34页 |
1.2.3.2.1 量子点 | 第26页 |
1.2.3.2.2 金纳米颗粒 | 第26-28页 |
1.2.3.2.3 硅纳米颗粒 | 第28-29页 |
1.2.3.2.4 碳纳米管 | 第29页 |
1.2.3.2.5 磁性纳米颗粒 | 第29-34页 |
1.3 基于非病毒载体基因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屏障及解决策略 | 第34-36页 |
1.3.1 基因传递的各种屏障 | 第34-35页 |
1.3.1.1 细胞外屏障 | 第34页 |
1.3.1.2 细胞内屏障 | 第34-35页 |
1.3.2 克服各种屏障,提高转染效率的策略 | 第35-36页 |
1.3.2.1 克服细胞外屏障 | 第35页 |
1.3.2.2 克服细胞内屏障 | 第35-36页 |
1.4 选题思路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5页 |
第二章 基于六代聚酰胺胺树形分子修饰的超顺磁Fe_3O_4纳米粒子的一种磁转染新方法 | 第55-83页 |
2.1 前言 | 第55-5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7-63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2.2.2 DMSPION-G6的合成 | 第58页 |
2.2.3 DMSPION-G6的表征 | 第58页 |
2.2.4 DMSPION-G6/DNA/PEI三元磁复合物的制备 | 第58-59页 |
2.2.5 复合物粒径及表面电荷的测定 | 第59页 |
2.2.6 细胞培养 | 第59页 |
2.2.7 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59-60页 |
2.2.8 复合物体外转染的测定 | 第60-61页 |
2.2.8.1 体外转染细胞的一般过程 | 第60页 |
2.2.8.2 荧光素酶检测 | 第60页 |
2.2.8.3 绿色荧光蛋白检测 | 第60-61页 |
2.2.9 普鲁士蓝染色 | 第61页 |
2.2.10 细胞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61页 |
2.2.1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61-62页 |
2.2.12 透射电镜观察 | 第62-6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7页 |
2.3.1 DMSPION-G6的合成与表征 | 第63-65页 |
2.3.2 磁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65-66页 |
2.3.3 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66-67页 |
2.3.4 体外转染结果 | 第67-73页 |
2.3.4.1 荧光素酶检测 | 第67-70页 |
2.3.4.2 绿色荧光蛋白检测 | 第70-71页 |
2.3.4.3 转染时间与DNA含量对转染效果的影响 | 第71-73页 |
2.3.5 普鲁士蓝染色 | 第73-74页 |
2.3.6 细胞内铁含量的测定 | 第74-75页 |
2.3.7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 第75-76页 |
2.3.8 透射电镜观察 | 第76-77页 |
2.4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第三章 利用磁转染增强主链含双硫键聚酰胺胺介导外源DNA转染细胞的效率 | 第83-105页 |
3.1 前言 | 第83-8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4-90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84-85页 |
3.2.2 聚合物polymer 1-3的合成与表征 | 第85页 |
3.2.3 DMSPION-G6/DNA/polymer三元磁复合物的制备 | 第85-86页 |
3.2.4 复合物粒径及表面电荷的测定 | 第86页 |
3.2.5 细胞培养 | 第86页 |
3.2.6 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86-87页 |
3.2.7 复合物体外转染的测定 | 第87-88页 |
3.2.7.1 体外转染细胞的一般过程 | 第87-88页 |
3.2.7.2 荧光素酶检测 | 第88页 |
3.2.7.3 绿色荧光蛋白检测 | 第88页 |
3.2.7.4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88页 |
3.2.8 普鲁士蓝染色 | 第88-89页 |
2.2.9 细胞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89页 |
2.2.1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89-9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1页 |
3.3.1 聚合物polymer 1-3的合成与表征 | 第90-91页 |
3.3.2 磁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91-92页 |
3.3.3 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92-93页 |
3.3.4 体外转染结果 | 第93-98页 |
3.3.4.1 荧光素酶检测 | 第93-95页 |
3.3.4.2 绿色荧光蛋白检测 | 第95-96页 |
3.3.4.3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96-98页 |
3.3.5 普鲁士蓝染色 | 第98-99页 |
3.3.6 细胞内铁含量的测定 | 第99-100页 |
3.3.7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 第100-101页 |
3.4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第四章 包裹超顺磁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PEG-PCL-PAEMAs阳离子胶束的制备、表征以及在磁转染中的应用 | 第105-133页 |
4.1 前言 | 第105-10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6-115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6-107页 |
4.2.2 材料制备 | 第107-108页 |
4.2.2.1 超顺磁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SPION)的制备 | 第107页 |
4.2.2.2 聚乙二醇-b-聚(ε-己内酯)-b-聚(甲基丙烯酸氨乙酯)的合成 | 第107-108页 |
4.2.2.3 包裹SPION的阳离子胶束的制备 | 第108页 |
4.2.3 材料的表征 | 第108-110页 |
4.2.3.1 SPION的表征 | 第108页 |
4.2.3.2 PEG-PCL-PAEMAs三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 第108-109页 |
4.2.3.3 胶束的表征 | 第109-110页 |
4.2.4 胶束/DNA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0页 |
4.2.4.1 胶束/D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110页 |
4.2.4.2 凝胶电泳 | 第110页 |
4.2.4.3 复合物粒径及表面电荷的测定 | 第110页 |
4.2.5 细胞培养 | 第110页 |
4.2.6 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110-111页 |
4.2.7 复合物体外转染的测定 | 第111-112页 |
4.2.7.1 体外转染细胞的一般过程 | 第111页 |
4.2.7.2 荧光素酶检测 | 第111-112页 |
4.2.7.3 绿色荧光蛋白检测 | 第112页 |
4.2.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112-113页 |
4.2.9 普鲁士蓝染色 | 第113页 |
4.2.10 细胞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113页 |
4.2.11 透射电镜观察 | 第113-114页 |
4.2.12 T_2弛豫效能的测定 | 第114-11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9页 |
4.3.1 SPION的合成与表征 | 第115页 |
4.3.2 PECAs的合成与表征 | 第115-116页 |
4.3.3 包裹有SPION的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6-119页 |
4.3.4 Micelle 1-3/DNA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9-120页 |
4.3.4.1 Micelle 1-3/D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119页 |
4.3.4.2 凝胶电泳 | 第119-120页 |
4.3.4.3 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 | 第120页 |
4.3.5 Micelle 1-3的体外细胞毒性 | 第120-121页 |
4.3.6 体外转染结果 | 第121-124页 |
4.3.6.1 荧光素酶表达 | 第121-123页 |
4.3.6.2 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 第123-124页 |
4.3.7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 第124-125页 |
4.3.8 细胞内铁含量的测定 | 第125-126页 |
4.3.8.1 普鲁士蓝染色 | 第125-126页 |
4.3.8.2 定量检测细胞内铁的含量 | 第126页 |
4.3.9 透射电镜观察 | 第126-127页 |
4.3.10 MRI监测转染过程的可行性研究 | 第127-129页 |
4.4 结论 | 第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第五章 包裹超顺磁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的可还原降解阳离子胶束的制备、表征以及在磁转染中的应用 | 第133-155页 |
5.1 前言 | 第133-13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4-141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134页 |
5.2.2 材料制备 | 第134-135页 |
5.2.2.1 制备超顺磁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SPION) | 第134页 |
5.2.2.2 两亲性聚阳离子的合成 | 第134-135页 |
5.2.2.3 包裹SPION的胶束的制备 | 第135页 |
5.2.3 材料的表征 | 第135-136页 |
5.2.3.1 SPION的表征 | 第135页 |
5.2.3.2 聚合物polymer 1-3的表征 | 第135-136页 |
5.2.3.3 胶束的表征 | 第136页 |
5.2.4 Micelle/DNA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6-137页 |
5.2.4.1 Micelle/D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136页 |
5.2.4.2 凝胶电泳 | 第136-137页 |
5.2.4.3 复合物还原降解性的测试 | 第137页 |
5.2.4.4 复合物粒径及表面电荷的测定 | 第137页 |
5.2.5 细胞培养 | 第137页 |
5.2.6 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137-138页 |
5.2.7 复合物体外转染的测定 | 第138-139页 |
5.2.7.1 体外转染细胞的一般过程 | 第138页 |
5.2.7.2 荧光素酶检测 | 第138-139页 |
5.2.7.3 绿色荧光蛋白检测 | 第139页 |
5.2.8 普鲁士蓝染色 | 第139页 |
5.2.9 细胞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139-140页 |
5.2.10 透射电镜观察 | 第140页 |
5.2.11 T_2弛豫效能的测定 | 第140-14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41-152页 |
5.3.1 SPION的合成与表征 | 第141页 |
5.3.2 Polymers的合成与表征 | 第141页 |
5.3.3 包裹有SPION的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141-143页 |
5.3.4 Micelle 1-3/DNA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143-145页 |
5.3.4.1 Micelle 1-3/D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143页 |
5.3.4.2 凝胶电泳 | 第143-144页 |
5.3.4.3 原条件下复合物释放DNA | 第144-145页 |
5.3.4.4 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 | 第145页 |
5.3.5 Micelle 1-3的体外细胞毒性 | 第145-146页 |
5.3.6 体外转染结果 | 第146-148页 |
5.3.6.1 荧光素酶表达 | 第146-147页 |
5.3.6.2 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 第147-148页 |
5.3.7 细胞内铁含量的测定 | 第148-150页 |
5.3.7.1 普鲁士蓝染色 | 第148-149页 |
5.3.7.2 定量检测细胞内铁的含量 | 第149-150页 |
5.3.8 透射电镜观察 | 第150页 |
5.3.9 MRI监测转染过称的可行性研究 | 第150-152页 |
5.4 结论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5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附表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