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的认定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本罪犯罪客体的认定 | 第15-20页 |
2.1 国外关于贿赂罪犯罪客体争论 | 第15页 |
2.2 我国关于行贿犯罪客体的争论 | 第15-20页 |
2.2.1 不同观点评析 | 第17-18页 |
2.2.2 本文观点 | 第18-20页 |
第3章 本罪客观要件的认定 | 第20-31页 |
3.1 本罪的危害行为 | 第20-22页 |
3.2 本罪的行贿内容 | 第22-25页 |
3.2.1 我国关于行贿内容的争论 | 第22-23页 |
3.2.2 本文观点 | 第23-25页 |
3.3 本罪的行贿对象 | 第25-31页 |
3.3.1 近亲属的意义及其范围认定 | 第25-27页 |
3.3.2 关系密切的人的范围认定 | 第27-28页 |
3.3.3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认定 | 第28-31页 |
第4章 本罪主观要件的认定 | 第31-36页 |
4.1 本罪主观要件的内容 | 第31页 |
4.2 本罪的犯罪目的 | 第31-36页 |
4.2.1 不正当利益学说 | 第31-32页 |
4.2.2 不正当利益观点评析 | 第32-33页 |
4.2.3 本文观点 | 第33-36页 |
第5章 本罪罪与非罪及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 第36-42页 |
5.1 本罪与非罪的认定 | 第36-38页 |
5.1.1 本罪与礼尚往来辨析 | 第36-37页 |
5.1.2 本罪与感情投资辨析 | 第37-38页 |
5.2 本罪犯罪数额认定 | 第38页 |
5.3 本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 第38-40页 |
5.3.1 犯罪既遂的认定 | 第38-39页 |
5.3.2 犯罪未遂的认定 | 第39-40页 |
5.4 本罪共犯认定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