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猪肉脂肪酸组成的遗传解析

常用缩写词及英汉对照第4-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 脂肪酸的概述第14-18页
        1.1 脂类、脂肪及脂肪酸的定义第14页
        1.2 脂肪酸的主要分类第14-15页
        1.3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途径第15页
        1.4 猪肉脂肪酸组成及影响因素第15-17页
            1.4.1 猪肉脂肪酸组成第15-16页
            1.4.2 影响因素第16-17页
        1.5 猪肉脂肪酸组成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第17-18页
    2 猪脂肪酸性状的遗传学基础研究进展第18-23页
        2.1 猪脂肪酸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8-20页
            2.1.1 QTL定位方法第18页
            2.1.2 猪脂肪酸性状的QTL定位第18-20页
        2.2 猪脂肪酸性状的GWAS研究进展第20-21页
            2.2.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第20页
            2.2.2 脂肪酸性状的GWAS分析第20-21页
        2.3 影响畜禽脂肪酸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2.4 未来与展望第22-23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白色杜洛克×二花脸 F_2资源群体和苏太猪脂肪酸组成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PLoS ONE, 2013, 8(6): e65554 )第24-36页
    1 引言第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27页
        2.1 实验群体第24-25页
        2.2 表型测定第25页
        2.3 芯片扫描与质量控制第25-26页
        2.4 数据统计分析第26-27页
            2.4.1 表型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第26页
            2.4.2 GWAS统计分析模型第26-27页
    3 结果第27-31页
        3.1 脂肪酸组成表型数据的统计结果第27-28页
        3.2 实验群体结构对GWAS的影响第28页
        3.3 GWAS结果概述第28页
        3.4 肌肉与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GWAS结果的比较分析第28-31页
        3.5 F_2和苏太群体共有的和特异性的GWAS位点第31页
        3.6 GWAS荟萃关联分析鉴别到的新位点第31页
    4 讨论第31-35页
        4.1 GWAS与传统的QTL定位第31-32页
        4.2 等位基因异质性第32页
        4.3 校正脂肪沉积性状对GWAS结果的影响第32页
        4.4 位置候选基因第32-35页
    5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基于五个群体的脂肪酸代谢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24718)第36-55页
    1 引言第3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2.1 实验群体与表型测定第36-38页
        2.2 基因型与质量控制第38页
        2.3 统计分析第38页
        2.4 基因功能、代谢通路与网络分析第38-39页
    3 结果第39-52页
        3.1 脂肪酸代谢性状表型与基因型统计结果第39页
        3.2 单个群体GWAS分析结果第39-47页
            3.2.1 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F_2群体第43-44页
            3.2.2 二花脸群体第44-45页
            3.2.3 莱芜猪群体第45页
            3.2.4 杜长大群体第45-47页
        3.3 五个群体脂肪酸代谢性状的GWAS荟萃关联分析结果第47-48页
        3.4 一因多效QTL和连锁QTL第48页
        3.5 位置候选基因第48-49页
        3.6 基因网络和代谢通路第49-50页
        3.7 染色体显著水平位点第50-52页
    4 讨论第52-54页
        4.1 脂肪酸代谢性状GWAS能够鉴别到影响脂肪酸组成的新位点第52页
        4.2 脂肪酸代谢性状GWAS能够增加部分位点的关联性强度第52页
        4.3 推导的脂肪酸代谢通路加深了人们对脂肪酸组成遗传机制的理解第52-53页
        4.4 生物学的、间接的和假的“一因多效”第53-54页
    5 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白色杜洛克×二花脸F_2资源家系和杜长大群体脂肪酸组成的全基因组二维互作效应分析(Animal Genetics, 2016, under revision)第55-63页
    1 引言第5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2.1 实验群体第55页
        2.2 样本采集及表型测定第55-56页
        2.3 DNA样品制备及全基因组 60K SNP芯片扫描第56页
        2.4 数据分析第56-57页
            2.4.1 数据质控第56页
            2.4.2 统计分析模型第56-57页
    3 结果第57-62页
        3.1 F_2和杜长大数据质控结果第57页
        3.2 全基因组互作效应关联分析结果第57-61页
        3.3 互作位点上的候选基因第61-62页
    4 讨论第62页
    5 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影响猪肉脂肪酸组成的SCD基因主效突变位点的鉴别第63-85页
    1 引言第6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3-68页
        2.1 实验群体第63-64页
        2.2 样本采集与表型测定第64页
        2.3 芯片扫描及质量控制第64页
        2.4 GWAS定位第64页
        2.5 LDLA定位第64-65页
        2.6 位置候选基因的筛选第65页
        2.7 位置候选基因SCD的重测序分析第65-66页
        2.8 候选因果突变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6-67页
        2.9 置信区间区域重测序第67页
        2.10 置信区间单倍型进化分析第67-68页
    3 实验结果第68-82页
        3.1 GWAS定位结果第68-70页
        3.2 LDLA定位结果第70-71页
        3.3 置信区间的序列优化及位置候选基因分析第71-74页
        3.4 SCD基因的重测序及候选基因突变位点的筛选第74-78页
        3.5 置信区间区域重测序结果第78-79页
        3.6 含有因果突变的单倍型起源分析第79-82页
    4 讨论第82-83页
        4.1 影响猪肉脂肪酸含量的SSC14主效QTL因果突变为杜洛克所特有第82页
        4.2 SCD是SSC14主效QTL位点上最有可能的因果基因第82-83页
        4.3 影响脂肪酸组成的SCD调控突变的鉴别第83页
        4.4 SCD候选QTN在种猪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价值第83页
    5 小结第83-84页
    6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6页
附录第96-120页
    附录1 白色杜洛克×二花脸F_2资源家系和苏太群体中影响脂肪酸组成的染色体显著水平位点第96-99页
    附录2 影响F_2群体肌肉和腹脂C18:1、C18:3、C20:0 和C20:1 含量的显著SNPs第99-103页
    附录3 资源家系F_2群体腹脂C20:1 含量的限制性GWAS结果第103-104页
    附录4 F_2群体中第一轮腹脂脂肪酸组成GWAS结果与校正背膘厚效应的GWAS结果比较第104-105页
    附录5 F_2群体肌肉脂肪酸组成第一轮GWAS中校正与不校正背膘厚的结果比对第105-106页
    附录6 苏太群体肌肉脂肪酸组成性状校正与不校正背膘厚的GWAS结果比对第106-107页
    附录7 五个群体脂肪酸代谢性状表型一览第107-109页
    附录8 五个群体脂肪酸代谢性状表型相关性矩阵图,包括F_2(腹脂,a),F_2(肌肉,b),苏太(c),二花脸(e)和莱芜群体(f)第109-110页
    附录9 五个群体限制性GWAS的曼哈顿图第110-111页
    附录10 针对本研究发现的候选基因所构建的基因网络和脂肪酸代谢通路第111-112页
    附录11 用于SSC14上主效QTL置信区间区域重测序的24个个体第112-113页
    附录12 用作置信区间内功能基因RT-PCR验证的引物第113-114页
    附录13 候选基因SCD全长重测序引物第114-116页
    附录14 重新组装拼接后SSC14上主效QTL的置信区间图示第116-117页
    附录15 主效QTL置信区间内位置候选基因的RT-PCR验证第117-118页
    附录16 个人简历第118-119页
    附录17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人群为基础的江苏出生缺陷及异常出生体重队列研究
下一篇:基于地黄转录组的EST-SSR标记开发及块根发育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