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1 新生代流动女性 | 第11页 |
1.2.2 社会融合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4页 |
1.5 数据来源与方法 | 第14-17页 |
1.5.1 数据来源 | 第14-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 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1.7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 社会融合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2.1 社会融合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社会融合维度 | 第22-23页 |
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与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3.1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 | 第23-24页 |
2.3.2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 | 第24页 |
2.4 流动女性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4.1 流动女性的社会融合现状 | 第24-25页 |
2.4.2 流动女性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新生代流动女性社会融合现状 | 第28-40页 |
3.1 新生代流动女性社会融合总体状况 | 第28-34页 |
3.1.1 经济融合 | 第28-29页 |
3.1.2 社会关系 | 第29-30页 |
3.1.3 文化融合 | 第30-32页 |
3.1.4 心理融合 | 第32-33页 |
3.1.5 小结 | 第33-34页 |
3.2 不同个体特征的新生代流动女性社会融合现状 | 第34-40页 |
3.2.1 经济融合 | 第34-35页 |
3.2.2 社会关系 | 第35-37页 |
3.2.3 文化融合 | 第37-38页 |
3.2.4 心理融合 | 第38-39页 |
3.2.5 小结 | 第39-40页 |
4 新生代流动女性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6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40-41页 |
4.1.1 变量设置 | 第40-41页 |
4.2 分析策略 | 第41-42页 |
4.2.1 分析框架 | 第41页 |
4.2.2 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4.3 新生代流动女性经济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4.3.1 性别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经济融合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2 新生代流动女性经济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4.4 新生代流动女性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4.4.1 性别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关系的影响 | 第45-47页 |
4.4.2 新生代流动女性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4.5 新生代流动女性文化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2页 |
4.5.1 性别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文化融合的影响 | 第48-50页 |
4.5.2 新生代流动女性文化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4.6 新生代流动女性心理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4.6.1 性别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心理融合的影响 | 第52-53页 |
4.6.2 新生代流动女性心理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4页 |
4.7 小结 | 第54-5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6-60页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56-58页 |
5.1.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56页 |
5.1.2 主要研究发现 | 第56-58页 |
5.2 改善新生代流动女性的社会融合现状的政策建议 | 第58-5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