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广州非公共空间使用调查及规划设计对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第17-18页
        1.2.1 研究区域第17页
        1.2.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3 研究框架第20页
    1.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理论与案例研究第21-38页
    2.1 非公共空间概念界定第21-27页
        2.1.1 私有公共空间第21-22页
        2.1.2 建筑退缩空间第22-23页
        2.1.3 街道共享空间第23-24页
        2.1.4 非独立占地公共空间第24-25页
        2.1.5 复合绿地第25-27页
    2.2 国内外非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第27-33页
        2.2.1 国外非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第27-30页
        2.2.2 国内非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第30-33页
    2.3 非公共空间分类体系第33-34页
    2.4 非公共空间评价内容、指标及方法第34-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广州市典型地段非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特征第38-77页
    3.1 研究路段范围第38页
    3.2 环市东路第38-53页
        3.2.1 建设概况第38-39页
        3.2.2 周边特征第39-40页
        3.2.3 沿路非公共空间现状特征第40-48页
        3.2.4 沿路非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第48-53页
        3.2.5 环市东路非公共空间现状小结第53页
    3.3 广园中路(三元里村——白云区政府)第53-59页
        3.3.1 建设概况第53-54页
        3.3.2 周边特征第54-55页
        3.3.3 沿路非公共空间现状特征第55-59页
        3.3.4 广园中路非公共空间现状小结第59页
    3.4 天河路(天河城——太古汇)第59-70页
        3.4.1 建设概况第59-60页
        3.4.2 周边特征第60-61页
        3.4.3 沿路非公共空间现状特征第61-69页
        3.4.4 天河路非公共空间现状小结第69-70页
    3.5 广州典型非公共空间表现形式、界定方式、改造潜力及对策小结第70页
    3.6 广州典型非公共空间类型总结第70-76页
        3.6.1 居住、公共服务类建筑后退红线空间第71-72页
        3.6.2 商业商住类建筑后退红线空间第72-74页
        3.6.3 复合绿地第74-76页
    3.7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四章 广州市典型地段非公共空间人群使用需求与评价第77-89页
    4.1 问卷设计及发放第77页
    4.2 环市东路第77-81页
        4.2.1 人群活动第77-79页
        4.2.2 场地使用评价第79-81页
        4.2.3 设施和管理需求第81页
    4.3 广园中路(三元里村——白云区政府)第81-84页
        4.3.1 人群活动第81-83页
        4.3.2 场地使用评价第83-84页
        4.3.3 设施和管理需求第84页
    4.4 天河路(天河城——太古汇)第84-87页
        4.4.1 人群活动第84-85页
        4.4.2 场地使用评价第85-87页
        4.4.3 设施和管理需求第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4.5.1 中青年的工作者、消费者多在空间内上班、候车第87页
        4.5.2 步行为空间主要到达方式,管理较好的空间更具吸引力第87-88页
        4.5.3 人们偏爱商业服务能力较强的空间第88-89页
第五章 非公共空间共享规划策略及设计模式第89-99页
    5.1 非公共空间现状问题第89-91页
        5.1.1 设施更多体现“私有化”第89页
        5.1.2“安全管理”排斥公众行为第89-90页
        5.1.3 现有政策条款脱离亟需细化第90-91页
    5.2 非公共空间共享规划策略第91-95页
        5.2.1 推行针对性的激励区划政策第91页
        5.2.2 灵活运用多元化规划手段第91-94页
        5.2.3 构建透明化信息数据平台第94-95页
        5.2.4 完善公众参与渠道第95页
    5.3 非公共空间共享设计模式第95-98页
        5.3.1 减弱室外台阶高差第95-96页
        5.3.2 绿地空间立体化运用第96-97页
        5.3.3 非公共空间场地设计手法第97-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结语与展望第99-100页
    1 研究结论第99页
    2 硏究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模式和文化模式影响下的景观审美研究
下一篇:凹凸式绿地径流控制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