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春小麦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小麦的种质资源 | 第11页 |
1.2 小麦的遗传育种与远缘杂交 | 第11-12页 |
1.3 小麦近缘种属遗传资源的利用 | 第12-15页 |
1.3.1 偃麦草属遗传资源的利用 | 第13页 |
1.3.2 山羊草属属遗传资源的利用 | 第13-14页 |
1.3.3 冰草属遗传资源的利用 | 第14页 |
1.3.4 黑麦草属遗传资源的利用 | 第14-15页 |
1.4 小麦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 | 第15-16页 |
1.4.1 形态学观察 | 第15页 |
1.4.2 细胞学鉴定 | 第15页 |
1.4.3 分子标记 | 第15页 |
1.4.4 原位杂交检测 | 第15-16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形态学鉴定 | 第17-28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2.2.1 亲本材料与亲本选配 | 第17页 |
2.2.2 田间杂交及杂种后代选育 | 第17-1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18-26页 |
2.4.1 形态学鉴定 | 第18-26页 |
2.5 讨论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细胞学鉴定 | 第28-34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3.3.1 体细胞染色体制片 | 第28-30页 |
3.3.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 | 第30页 |
3.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0-31页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3.5.1 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析 | 第31-32页 |
3.5.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分析 | 第32页 |
3.5.3 讨论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分子标记检测 | 第34-38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4.3.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4.3.2 DNA浓度的测量 | 第35页 |
4.3.3 E染色体组特异分子标记检测 | 第35-36页 |
4.4 讨论 | 第36-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 第38-43页 |
5.1 引言 | 第38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5.3.1 植物总DNA提取 | 第38页 |
5.3.2 标记探针 | 第38-39页 |
5.3.3 原位杂交过程 | 第39-40页 |
5.3.4 检测和观察 | 第40页 |
5.4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40-41页 |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2页 |
5.5.1 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 检测 | 第41-42页 |
5.6 讨论 | 第4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蛋白质含量检测 | 第43-45页 |
6.1 引言 | 第43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6.4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43页 |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6.5.1 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6.5.2 讨论 | 第4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7章 抗病性检测 | 第45-49页 |
7.1 小麦抗病性遗传基础研究 | 第45页 |
7.2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7.3.1 赤霉菌接种法 | 第45-46页 |
7.3.2 根腐菌接种法 | 第46页 |
7.4 小麦病害级别标准 | 第46页 |
7.4.1 抗赤霉病等级标准 | 第46页 |
7.4.2 抗根腐病等级标准 | 第46页 |
7.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7.5.1 赤霉病与根腐病抗性鉴定 | 第46-47页 |
7.5.2 讨论 | 第47-48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8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图版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