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电催化行为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概述第14-18页
        1.2.1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4-15页
        1.2.2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分类第15页
        1.2.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极化曲线第15-17页
        1.2.4 DMFC面临的挑战第17页
        1.2.5 DMFC的商业化第17-18页
    1.3 DMFCs的核心部件-膜电极组件第18-23页
        1.3.1 气体扩散层的组成与结构第19-20页
        1.3.2 催化层的结构与作用第20-21页
        1.3.3 质子交换膜的作用与结构第21-23页
    1.4 电催化反应原理第23-26页
        1.4.1 甲醇电氧化机理第23-24页
        1.4.2 氧还原机理第24-25页
        1.4.3 电催化剂评价方法第25-26页
    1.5 本论文的工作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Nafion含量对于阴极催化层结构及电池性能的影响第28-40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1页
        2.2.1 实验试剂第29页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9-30页
        2.2.3 MEA的制备第30-31页
        2.2.4 物理表征第31页
        2.2.5 电化学表征第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39页
        2.3.1 Nafion含量对电极表面形貌与粗糙度的影响第31-34页
        2.3.2 Nafion含量对电极亲水性的影响第34页
        2.3.3 Nafion含量对催化层孔结构的影响第34-37页
        2.3.4 Nafion含量对电化学活性面的影响第37-38页
        2.3.5 Nafion含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2.4 结论第39-40页
第三章 催化层热稳定性对电池性能影响第40-48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3.2.1 实验试剂第41页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41-42页
        3.2.3 MEA的制备第42页
        3.2.4 电化学表征第42-43页
        3.2.5 物理表征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47页
        3.3.1 催化层的热稳定性第43-45页
        3.3.2 催化层热处理对于ESA的影响第45-46页
        3.3.3 催化层热处理对于DMFC极化曲线的影响第46-47页
    3.4 结论第47-48页
第四章 催化层中Pt/C-Nafion的自组装现象第48-64页
    4.1 引言第48-49页
    4.2 实验部分第49-50页
        4.2.1 实验试剂第49页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49页
        4.2.3 催化层浆料的制备第49-50页
        4.2.4 物理表征第50页
        4.2.5 电化学表征第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62页
    4.4 结论第62-64页
第五章 一种用于氧还原反应的原位测试方法第64-77页
    5.1 引言第64-65页
    5.2 实验部分第65-69页
        5.2.1 实验试剂第65页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65-66页
        5.2.3 micro-MEA的制备方法第66-67页
        5.2.4 micro-MEA的测试方法第67-68页
        5.2.5 MEA的制备及测试条件第68页
        5.2.6 TFRDE的制备及测试条件第68-6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9-75页
        5.3.1TFRDE与micro-MEA中Pt/C中ESA的比较第69-70页
        5.3.2 Pt/C在不同测试方法下得到的ORR活性第70-72页
        5.3.3 Micro-MEA的结构与测试条件的优化第72-73页
        5.3.4 利用micro-MEA测试Fe-N-C催化剂的ORR性能第73-75页
    5.4 结论第75-7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7-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致谢第88-90页
附录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新型反应位点的H2O2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下一篇:十二烯-TMPTA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自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