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的依据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1-15页 |
1.2.1.1 法律视角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1.2 服务型政府视角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研究 | 第14页 |
1.2.1.3 国内实践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5-18页 |
1.2.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1.3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研究途径 | 第18-20页 |
1.3.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内涵 | 第20-29页 |
2.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提出与发展 | 第20-24页 |
2.1.1 城市管理及其时代特征 | 第20-22页 |
2.1.1.1 城市管理的产生 | 第20页 |
2.1.1.2 城市管理的发展 | 第20-21页 |
2.1.1.3 城市管理的基本属性 | 第21-22页 |
2.1.2 综合执法及其当代使命 | 第22-23页 |
2.1.2.1 综合执法的产生 | 第22页 |
2.1.2.2 综合执法的发展 | 第22-23页 |
2.1.2.3 综合执法的时代内涵 | 第23页 |
2.1.3 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的内在联系 | 第23-24页 |
2.1.3.1 城市管理是综合执法的载体 | 第24页 |
2.1.3.2 综合执法是城市管理的手段 | 第24页 |
2.1.3.3 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的发展具有协同性 | 第24页 |
2.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2.2.1 经营城市理论的提出 | 第25页 |
2.2.1.1 经营城市理论的构成要素 | 第25页 |
2.2.1.2 经营城市理论的应用范围 | 第25页 |
2.2.2 大城管理论的属性和实践 | 第25-26页 |
2.2.2.1 大城管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2.2.2.2 大城管理论的历史贡献 | 第26页 |
2.2.3 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2.2.3.1 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理论的基本属性 | 第26-27页 |
2.2.3.2 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理论的蓬勃生命力 | 第27页 |
2.3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实质与方法 | 第27-29页 |
2.3.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实质 | 第27页 |
2.3.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范围 | 第27-28页 |
2.3.3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无锡市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有益探索 | 第29-37页 |
3.1 无锡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历程和特点 | 第29-31页 |
3.1.1 无锡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发展历程 | 第29页 |
3.1.2 无锡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基本特点 | 第29-30页 |
3.1.3 无锡市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1页 |
3.1.3.1 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 第30-31页 |
3.1.3.2 有助于改善城市秩序 | 第31页 |
3.1.3.3 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 | 第31页 |
3.2 无锡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取得成效 | 第31-34页 |
3.2.1 执法体系日益完善 | 第31-33页 |
3.2.1.1 执法依据多层次 | 第31-32页 |
3.2.1.2 执法程序规范化 | 第32页 |
3.2.1.3 执法方式多样化 | 第32-33页 |
3.2.2 执法效率得到提高 | 第33页 |
3.2.2.1 提质增效 | 第33页 |
3.2.2.2 降低成本 | 第33页 |
3.2.3 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 第33-34页 |
3.3 无锡市城管综合执法工作对全国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启示 | 第34-37页 |
3.3.1 理顺城管综合执法架构 | 第34-35页 |
3.3.2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 第35页 |
3.3.3 发挥数字化城管平台作用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无锡市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7-48页 |
4.1 无锡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存在的主观方面的问题 | 第37-38页 |
4.1.1 综合执法服务意识不强 | 第37页 |
4.1.2 综合执法手段简单 | 第37-38页 |
4.1.3 综合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38页 |
4.2 无锡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存在的客观层面的问题 | 第38-42页 |
4.2.1 综合执法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9-40页 |
4.2.1.1 法规冲突 | 第39页 |
4.2.1.2 执法依据过多过杂 | 第39页 |
4.2.1.3 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不具可操作性 | 第39-40页 |
4.2.2 综合执法舆论环境差 | 第40-41页 |
4.2.3 综合执法难以源头治理 | 第41-42页 |
4.3 造成无锡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42-48页 |
4.3.1 机构自身原因 | 第42-44页 |
4.3.1.1 执法主体的自利性 | 第42-43页 |
4.3.1.2 队伍建设不到位 | 第43页 |
4.3.1.3 职能转变不到位 | 第43-44页 |
4.3.2 人民群众认知的原因 | 第44-46页 |
4.3.2.1 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期望过高 | 第44-45页 |
4.3.2.2 媒体对于城管的负面报道偏多使得公众认识存在偏差 | 第45-46页 |
4.3.3 社会环境原因 | 第46-48页 |
4.3.3.1 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背景下带来的问题 | 第46页 |
4.3.3.2 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效应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理念构建、原则遵循与路径选择 | 第48-55页 |
5.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理念构建 | 第48-50页 |
5.1.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48-49页 |
5.1.2 树立服务为民的理念 | 第49-50页 |
5.1.3 树立公平公正的理念 | 第50页 |
5.2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原则遵循 | 第50-52页 |
5.2.1 坚持依法行政原则 | 第50-51页 |
5.2.2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 第51-52页 |
5.2.3 坚持协调创新原则 | 第52页 |
5.3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路径选择 | 第52-55页 |
5.3.1 理顺管理体制并建立协调机制 | 第52-53页 |
5.3.2 强化队伍建设并改进执法方式 | 第53-54页 |
5.3.3 提高文明意识并营造舆论环境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