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15页 |
1.2 图书馆跨界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国外图书馆跨界服务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国内图书馆跨界服务的研究 | 第18-21页 |
1.3 主要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 第23-25页 |
2.1 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1 狭义的图书馆跨界服务 | 第23页 |
2.1.2 广义的图书馆跨界服务 | 第23-24页 |
2.2 图书馆跨界服务的特点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图书馆跨界服务的模式及现状 | 第25-35页 |
3.1 跨界服务模式的类型 | 第25-26页 |
3.1.1 微观:以信息流动与知识处理为核心的跨界服务模式 | 第25页 |
3.1.2 宏观:以服务过程与服务对象为核心的跨界服务模式 | 第25-26页 |
3.2.国内外图书馆现阶段跨界服务表现形式 | 第26-31页 |
3.2.1 国外图书馆 | 第26-29页 |
3.2.1.1 提升体验:构建多元阅读交流平台 | 第26页 |
3.2.1.2 企业孵化: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 第26-27页 |
3.2.1.3 便民服务:连接社区的中坚力量 | 第27-28页 |
3.2.1.4 学术交流:出版服务和开放存取 | 第28-29页 |
3.2.1.5 数据共享:构建平台共享资源 | 第29页 |
3.2.2 国内图书馆 | 第29-31页 |
3.2.2.1 创新拓展服务形式,提高馆藏利用率 | 第29-30页 |
3.2.2.2 搭建嵌入式服务平台,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 第30页 |
3.2.2.3 加强情报与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影响力 | 第30-31页 |
3.3 我国图书馆跨界服务模式在新条件下面临的挑战 | 第31-35页 |
3.3.1 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局限性 | 第31-33页 |
3.3.2 图书馆跨界服务的滞后性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图书馆跨界服务体系的构建 | 第35-53页 |
4.1 图书馆跨界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政策支持 | 第35-41页 |
4.1.1 我国现阶段图书馆跨界服务发展的政策支持 | 第35-36页 |
4.1.1.1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 第35页 |
4.1.1.2 地方法规支撑 | 第35-36页 |
4.1.1.3 对跨界服务支持的局限性 | 第36页 |
4.1.2 Idea Store对我国图书馆跨界服务政策支持的启示 | 第36-41页 |
4.1.2.1 Idea Store的政策支持 | 第36-39页 |
4.1.2.2 对我国图书馆跨界服务发展的启示 | 第39-41页 |
4.2 图书馆跨界服务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大数据环境技术支持 | 第41-45页 |
4.2.1 大数据思维掀起信息服务行业变革 | 第41-42页 |
4.2.1.1 大数据加剧图书馆行业的垂直整合 | 第41-42页 |
4.2.1.2 大数据延伸图书馆的服务边界 | 第42页 |
4.2.1.3 大数据驱动图书馆重塑价值链 | 第42页 |
4.2.2 大数据环境对图书馆跨界服务的技术支持 | 第42-45页 |
4.2.2.1 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图书馆的新引擎 | 第42-43页 |
4.2.2.2 大数据管理系统--Hadoop | 第43-44页 |
4.2.2.3 数据挖掘技术 | 第44页 |
4.2.2.4 其他技术 | 第44-45页 |
4.3 图书馆跨界服务体系的构建 | 第45-50页 |
4.3.1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跨界服务体系的构成 | 第45-48页 |
4.3.2 图书馆跨界服务信息共享和数据处理核心的构建 | 第48-50页 |
4.4 图书馆跨界服务的运行机制 | 第50-53页 |
4.4.1 协调机制 | 第50页 |
4.4.2 决策机制 | 第50-51页 |
4.4.3 激励机制 | 第51页 |
4.4.4 利益机制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