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人格权商品化的界定 | 第10-18页 |
1.1 人格权的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 | 第10-11页 |
1.1.1 人格权的精神利益 | 第10-11页 |
1.1.2 人格权的财产利益 | 第11页 |
1.2 人格权商品化的性质 | 第11-15页 |
1.2.1 人格权说 | 第12-13页 |
1.2.2 财产权说 | 第13页 |
1.2.3 知识产权说 | 第13-14页 |
1.2.4 小结 | 第14-15页 |
1.3 被商业化利用的人格符号的主要类型 | 第15-18页 |
1.3.1 肖像 | 第16页 |
1.3.2 姓名 | 第16页 |
1.3.3 声音 | 第16-17页 |
1.3.4 形象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存在的问题 | 第18-27页 |
2.1 人格权的不可让与性束缚人格权商品化的发展 | 第18-19页 |
2.2 缺乏对死者人格财产利益的法律保护 | 第19-22页 |
2.2.1 获得死者人格财产利益的主体 | 第20-21页 |
2.2.2 私人权益与公共权益的冲突 | 第21页 |
2.2.3 对死者人格财产利益的保护期限 | 第21-22页 |
2.3 我国民法对侵犯人格权中的财产利益的救济不足 | 第22-23页 |
2.3.1 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缺陷 | 第22-23页 |
2.3.2《侵权责任法》第20条的不足 | 第23页 |
2.4 其他法律对人格权商品化调整的不足 | 第23-27页 |
2.4.1 知识产权法 | 第23-25页 |
2.4.2 反不正当竞争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国外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 | 第27-35页 |
3.1 美国的公开权 | 第27-31页 |
3.1.1 隐私权对保护人格权中的财产利益的不足 | 第27-28页 |
3.1.2 公开权的主体 | 第28页 |
3.1.3 公开权的客体 | 第28-29页 |
3.1.4 公开权的特征 | 第29-30页 |
3.1.5 对公开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30-31页 |
3.1.6 公开权的救济途径 | 第31页 |
3.2 德国的一般人格权 | 第31-35页 |
3.2.1 从特别人格权到一般人格权 | 第32-33页 |
3.2.2 对死者人格财产利益的保护 | 第33页 |
3.2.3 法院对人格权中的财产利益可让与性的沉默 | 第33-34页 |
3.2.4 人格权的财产价值受到侵害的计算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人格权商品化的对策及建议 | 第35-44页 |
4.1 人格权商品化立法规制模式 | 第35-36页 |
4.2 人格权商品化的限制性让与 | 第36-38页 |
4.2.1 限制物权的启示 | 第36页 |
4.2.2 限制性让与在人格权商品化上适用的可能性分析 | 第36-37页 |
4.2.3 人格权商品化限制性让与的理论构建 | 第37-38页 |
4.3 对死者人格财产利益保护的完善 | 第38-41页 |
4.3.1 死者人格财产利益的继受主体 | 第38-39页 |
4.3.2 明确对死者人格财产利益的保护期限 | 第39-40页 |
4.3.3 对死者人格财产利益使用的限制 | 第40页 |
4.3.4 私人权益与公共权益冲突的解决 | 第40-41页 |
4.4 对侵犯人格权中的财产利益救济的完善 | 第41-42页 |
4.4.1 对损失大小的判定 | 第41-42页 |
4.4.2“获利赔偿”的“获利”的范围 | 第42页 |
4.5 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 第42-44页 |
4.5.1 对著作权法的完善 | 第42页 |
4.5.2 对商标法的完善 | 第42页 |
4.5.3 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