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述及设立意义 | 第9-16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第9-10页 |
二、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历程 | 第10-12页 |
三、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设立的意义 | 第12-16页 |
(一)起诉便宜主义的体现 | 第12页 |
(二)恢复性司法的价值宣示 | 第12-13页 |
(三)刑罚个别化的表现 | 第13-14页 |
(四)提高司法效率之功能 | 第14页 |
(五)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实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域外典型国家和地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介绍 | 第16-21页 |
一、德国的暂缓起诉制度 | 第16页 |
二、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 | 第16-17页 |
三、英国的附条件警告制度 | 第17-18页 |
四、美国的审前分流制度 | 第18-19页 |
五、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不足 | 第21-28页 |
一、立法上的不足 | 第21-25页 |
(一)适用案件范围过窄 | 第21-22页 |
(二)与相对不起诉的选择关系尚需细化 | 第22-23页 |
(三)所附“条件”和“义务”规定不明确 | 第23-24页 |
(四)现有监督考察主体难以完成任务 | 第24页 |
(五)监督制约机制缺乏,权利救济机制不完善 | 第24-25页 |
二、司法运行中的不足 | 第25-28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率低 | 第25-26页 |
(二)程序运行繁琐 | 第26-27页 |
(三)监督考察工作进退维谷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 第28-34页 |
一、立法层面的完善 | 第28-31页 |
(一)扩大适用范围 | 第28页 |
(二)明确相对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顺序 | 第28-29页 |
(三)合理设置所附“条件”和附加义务 | 第29-30页 |
(四)合理设置监督管理组织和机构 | 第30页 |
(五)完善监督制约和权利救济机制 | 第30-31页 |
二、司法运行层面的完善 | 第31-34页 |
(一)坚持依法、灵活、统筹适用原则 | 第31-32页 |
(二)明确责任,简化操作程序 | 第32页 |
(三)引入社区矫正体系,完善监督考察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