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网络流量识别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引 言第10-14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概述第10-11页
     ·协议分析与特征提取的必要性第11-12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2-13页
   ·论文组织结构第13-14页
第二章 流量识别技术综述第14-22页
   ·基于端口的方法第14-16页
   ·基于有效载荷的方法第16-17页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第17-22页
     ·有监督的学习算法第17-19页
     ·无监督的学习算法第19-20页
     ·算法性能比较第20-22页
第三章 协议特征分析第22-45页
   ·协议特征分析方法第22页
   ·协议特征分析环境第22-24页
   ·协议特征分析过程第24-44页
     ·BULK 类型第24-26页
     ·数据库流量第26-27页
     ·邮件流量识别第27页
     ·服务流量第27-30页
     ·WWW 流量第30-32页
     ·P2P 流量第32-37页
     ·网络攻击流第37-41页
     ·游戏流第41-43页
     ·多媒体流第43-44页
   ·总结协议特征分析结果第44-45页
第四章 流量获取方法研究第45-60页
   ·流量获取方法比较第45-51页
     ·LibPcap第46-47页
     ·WinPcap第47-50页
     ·Tcpdump/WinDump第50-51页
     ·流量获取方法选择第51页
   ·流量协议特征选择与数据结构设计第51-54页
     ·协议特征选择第51-52页
     ·数据结构设计第52-54页
   ·流量获取模型设计第54-58页
     ·流量获取流程第54-55页
     ·流量获取过程中使用到 API第55-58页
   ·流量获取实验第58-60页
     ·实验环境第58页
     ·实验与结果分析第58-60页
第五章 流量识别模型的实现第60-77页
   ·流量识别模型总体结构设计第60-63页
     ·设计思想与设计目的第60页
     ·总体框架设计第60-63页
   ·各模块实现第63-68页
     ·高级端口识别引擎第63-64页
     ·有效载荷识别引擎第64-66页
     ·机器学习识别引擎第66-67页
     ·各识别引擎间的关系第67-68页
   ·流量识别分析第68-75页
     ·实验环境第68页
     ·实验数据第68-69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69-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77-79页
   ·论文的主要成果、创新点与不足第77-78页
   ·未来的研究工作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rlang的反向代理集群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Windows下Bootkit检测及防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