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引言 | 第8-18页 |
1、模式识别受体 | 第8-13页 |
1.1、Toll样受体 | 第8-9页 |
1.2、RIG-I样受体 | 第9-10页 |
1.3、NOD样受体 | 第10页 |
1.4、C型凝集素受体 | 第10-11页 |
1.5、DNA感受器 | 第11-13页 |
2、先天免疫系统 | 第13-14页 |
2.1、产生I型干扰素 | 第13-14页 |
2.2、产生炎症反应 | 第14页 |
3、γ疱疹病毒 | 第14-17页 |
3.1、EBV | 第15页 |
3.2、KSHV | 第15-16页 |
3.3、MHV68 | 第16-17页 |
4、HRIK | 第17-18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18-36页 |
1、材料 | 第18-23页 |
1.1、细胞系 | 第18页 |
1.2、病毒株 | 第18页 |
1.3、感受态 | 第18页 |
1.4、质粒载体 | 第18-19页 |
1.5、酶 | 第19页 |
1.6、抗体 | 第19-20页 |
1.7、化学发光底物 | 第20-21页 |
1.8、荧光染料 | 第21页 |
1.9、试剂盒 | 第21页 |
1.10、琼脂糖珠 | 第21页 |
1.11、细胞培养试剂 | 第21页 |
1.12、蛋白酶抑制剂 | 第21-22页 |
1.13、转染试剂 | 第22页 |
1.14、Marker | 第22页 |
1.15、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方法 | 第23-36页 |
2.1、贴壁细胞培养 | 第23-24页 |
2.2、细胞转染 | 第24-25页 |
2.3、病毒感染细胞 | 第25页 |
2.4、表达蛋白质粒构建 | 第25-29页 |
2.5、反转录PCR | 第29-31页 |
2.6、蛋白质印迹法 | 第31-33页 |
2.7、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 第33页 |
2.8、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第33-34页 |
2.9、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第34-35页 |
2.10、免疫荧光定位 | 第35-36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6-51页 |
1、HRIK诱导I型干扰素产生 | 第36-39页 |
1.1、HRIK激活I型干扰素的启动子 | 第36-37页 |
1.2、HRIK对I型干扰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是剂量依赖的 | 第37-38页 |
1.3、HRIK促进炎症因子产生 | 第38页 |
1.4、HRIK定位于内质网上 | 第38-39页 |
2、HRIK与天然免疫信号蛋白有相互作用 | 第39-41页 |
2.1、HRIK与hTAK1、hSTING和hIRF3有相互作用 | 第40-41页 |
2.2、HRIK与hSTING共定位 | 第41页 |
3、HRIK与天然免疫蛋白的相互作用位点在N端的亮氨酸富集域 | 第41-47页 |
3.1、构建hRIK截断突变体 | 第42页 |
3.2、F20突变体表达不稳定且不与hSTING相互作用 | 第42-44页 |
3.3、构建hRIK点突变体 | 第44页 |
3.4、HRIK-L突变体不与hSTING相互作用 | 第44-45页 |
3.5、HRIK-L突变体不与hSTING共定位 | 第45-46页 |
3.6、HRIK-L突变体不与hTAK1和hTBK1相互作用 | 第46-47页 |
4、HRIK-L突变体功能增强 | 第47-51页 |
4.1、HRIK-L突变体部分定位于线粒体上 | 第47-48页 |
4.2、HRIK-L能更强的激活干扰素相关基因的启动子 | 第48-49页 |
4.3、HRIK-L比hRIK更强的促进TBK1-IRF3介导的IFN-β 的产生 | 第49-51页 |
四、讨论 | 第51-54页 |
1、HRIK有潜在的抗病毒功能 | 第51页 |
2、HRIK诱导I型干扰素抗病毒 | 第51-52页 |
3、N端的亮氨酸富集域是hRIK的功能位点 | 第52页 |
4、HRIK具有多重潜在功能性 | 第52-54页 |
附录1 引物列表 | 第54-56页 |
附录2 缩略词表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