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8页 |
1.1 自由基概述 | 第18-21页 |
1.1.1 自由基的产生及类别 | 第18-21页 |
1.1.2 自由基与疾病 | 第21页 |
1.2 抗氧化剂 | 第21-27页 |
1.2.1 抗氧化剂的分类 | 第22-27页 |
1.2.1.1 人工合成抗氧化剂 | 第22-23页 |
1.2.1.2 天然抗氧化剂 | 第23-27页 |
1.3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制 | 第27-29页 |
1.3.1 断链型 | 第27-28页 |
1.3.2 阻止型 | 第28-29页 |
1.4 抗氧化剂活性的检测方法 | 第29-36页 |
1.4.1 化学体系测试方法 | 第30-34页 |
1.4.1.1 ABTS法 | 第30-31页 |
1.4.1.2 DPPH法 | 第31-32页 |
1.4.1.3 TOSC法 | 第32页 |
1.4.1.4 Galvinoxyl法 | 第32-33页 |
1.4.1.5 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 | 第33-34页 |
1.4.2 化学模拟生物体系测试方法 | 第34-36页 |
1.4.2.1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 | 第34页 |
1.4.2.2 脱氧核糖核酸(DNA) | 第34-36页 |
1.4.2.3 红细胞(RBC) | 第36页 |
1.5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36-38页 |
第二章 淫羊藿苷及Schiff碱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38-64页 |
2.1 淫羊藿苷抗氧化活性的测试 | 第38-44页 |
2.1.1 引言 | 第38页 |
2.1.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2.1.2.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2.1.2.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2.1.3 淫羊藿苷对AAPH引发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0-43页 |
2.1.4 小结 | 第43-44页 |
2.2 含羟基Schiff碱抗氧化活性的测试 | 第44-64页 |
2.2.1 引言 | 第44-46页 |
2.2.2 实验部分 | 第46页 |
2.2.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2.2.2.2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2.2.3 羟基Schiff碱对AAPH引发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6-63页 |
2.2.3.1 一些羟基Schiff碱能够减缓AAPH引发DNA的氧化速率 | 第46-49页 |
2.2.3.2 一些羟基Schiff碱保护DNA的氧化损伤能够产生 | 第49-63页 |
2.2.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Ferrocifen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64-94页 |
3.1 引言 | 第64-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8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3.2.2 Ferrocifen衍生物的合成 | 第66-68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3.2.3.1 捕获ABTS~+能力的测试 | 第68页 |
3.2.3.2 保护Cu~(2+)/GSH引发DNA损伤的能力测试 | 第68-69页 |
3.2.3.3 保护OH引发DNA损伤的能力测试 | 第69页 |
3.2.3.4 保护AAPH引发DNA氧化损伤的能力测试 | 第69页 |
3.2.4 Ferrocifen衍生物抗氧化活性的测试 | 第69-80页 |
3.2.4.1 捕获ABTS~+自由基的能力 | 第69-71页 |
3.2.4.2 Ferrocifen衍生物对Cu~(2+)/GSH引发的DNA损伤的促进作用 | 第71-74页 |
3.2.4.3 Ferrocifen衍生物对OH引发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74-76页 |
3.2.4.4 Ferrocifen衍生物对AAPH引发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76-80页 |
3.3 小结 | 第80-94页 |
第四章 硫辛酸与还原型硫辛酸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94-122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11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95-9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96-99页 |
4.2.2.1 捕获ABTS~+、DPPH、Galvioxyl自由基能力的测试 | 第96-97页 |
4.2.2.2 清除ONOO的能力的测试 | 第97页 |
4.2.2.3 β-Carotene-bleaching测试 | 第97页 |
4.2.2.4 抑制AAPH引发的亚油酸甲酯氧化反应 | 第97-98页 |
4.2.2.5 Cu~(2+)/巯基化合物引发DNA损伤的能力测试 | 第98页 |
4.2.2.6 对AAPH引发DNA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 第98页 |
4.2.2.7 对hemin和AAPH引发的溶血的抑制作用 | 第98页 |
4.2.2.8 LA、DHLA在AAPH引发的溶血体系中与VE、VC的协同作用 | 第98-99页 |
4.2.3 LA和DHLA抗氧化活性的测试 | 第99-119页 |
4.2.3.1 捕获ABTS~+自由基的能力 | 第99-100页 |
4.2.3.2 捕获DPPH自由基的能力 | 第100页 |
4.2.3.3 捕获Galvinoxyl自由基的能力 | 第100-101页 |
4.2.3.4 清除ONOO~-的能力 | 第101-103页 |
4.2.3.5 β-Carotene-bleaching测试 | 第103-104页 |
4.2.3.6 抑制AAPH引发的亚油酸甲酯氧化反应 | 第104-106页 |
4.2.3.7 Cu~(2+)/巯基化合物引发DNA损伤的能力 | 第106-108页 |
4.2.3.8 LA、DHLA对AAPH引发的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08-110页 |
4.2.3.9 LA、DHLA对AAPH引发红细胞溶血的保护作用 | 第110-114页 |
4.2.3.10 LA、DHLA在AAPH引发的溶血体系中与VE、VC的协同作用 | 第114-118页 |
4.2.3.11 LA、DHLA对Hemin引发的溶血的保护作用 | 第118-119页 |
4.3 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122-138页 |
5.1 引言 | 第122-12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3-13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23页 |
5.2.2 吲哚衍生物的合成 | 第123-124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124页 |
5.2.3.1 捕获ABTS~+、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试 | 第124页 |
5.2.3.2 对AAPH引发DNA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 第124页 |
5.2.3.3 对AAPH引发的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 | 第124页 |
5.2.4 吲哚衍生物抗氧化活性的测试 | 第124-136页 |
5.2.4.1 捕获ABTS~+自由基的能力 | 第124-126页 |
5.2.4.2 捕获DPPH自由基的能力 | 第126-128页 |
5.2.4.3 吲哚衍生物对AAPH引发的DNA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 第128-132页 |
5.2.4.4 吲哚衍生物对AAPH引发的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 | 第132-136页 |
5.3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
作者简历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