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二) 病例筛选标准 | 第13-15页 |
1.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第13页 |
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3.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4. 剔除标准 | 第14页 |
5. 脱落标准 | 第14-15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5-2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二) 治疗措施及疗程 | 第15-17页 |
1.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 | 第15-16页 |
2. 对照组 | 第16页 |
3. 治疗组 | 第16页 |
4. 两组疗程 | 第16页 |
5. 注意事项 | 第16-17页 |
(三)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 第17-18页 |
1.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2. 观察方法 | 第18页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2. 纽约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五)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8-19页 |
(六) 统计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19-20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20-26页 |
(一) 一般资料观察 | 第20-21页 |
1. 全程参与临床研究两组患者情况 | 第20页 |
2.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平均病程情况比较 | 第20页 |
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 第20页 |
4.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 第20-21页 |
5.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MLHFQ评分、NT-proBNP、6MWT情况比较 | 第21页 |
(二) 疗效指标观察 | 第21-23页 |
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比较 | 第21页 |
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比较 | 第21-22页 |
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6MWT)改善情况比较 | 第22页 |
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比较 | 第22页 |
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T-proBNP降低情况比较 | 第22-23页 |
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评分(MLHFQ)比较 | 第23页 |
7.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随访情况比较 | 第23页 |
(三) 两组总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第23-24页 |
2. 纽约心功能疗效判定 | 第24页 |
(四)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监测 | 第24-26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26-35页 |
(一) 选穴依据 | 第26-27页 |
1. 心俞穴 | 第26页 |
2. 内关穴 | 第26-27页 |
(二) 中药离子导入的研究背景 | 第27页 |
(三)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第27-29页 |
1.6 分钟步行试验 | 第27-28页 |
2. N末端B型脑利钠肽原(NT-proBNP) | 第28页 |
3.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 第28-29页 |
4. 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MLHFQ) | 第29页 |
(四) 疗效及机理分析 | 第29-33页 |
1、温阳逐水汤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 | 第29-32页 |
2、温阳逐水汤机理探讨 | 第32-33页 |
(五) 问题与展望 | 第33页 |
(六) 小结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表 | 第40-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文献综述 | 第47-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