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1页 |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1-15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 一、《淮南子》、《抱朴子》与道家思想、道教理论 | 第17-22页 |
| (一)《淮南子》——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第17-19页 |
| 1.《淮南子》不属于“杂家” | 第17-18页 |
| 2.《淮南子》综合老庄思想与黄老思想 | 第18页 |
| 3.《淮南子》汇通黄老道南北派 | 第18-19页 |
| (二)《抱朴子》——道教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 | 第19-22页 |
| 1.《抱朴子》之前的早期道教理论 | 第19-20页 |
| 2.《抱朴子》道教理论体系的确立 | 第20页 |
| 3.《抱朴子》在仙道养生论方面的建树 | 第20-22页 |
| 二、《淮南子》的道家养生学 | 第22-31页 |
| (一)《淮南子》论道与养生 | 第22-24页 |
| (二)《淮南子》论形气神与养生 | 第24-28页 |
| 1. “太上养神” | 第24-25页 |
| 2.“其次养形” | 第25-27页 |
| 3.养气说 | 第27-28页 |
| (三)《淮南子》的神仙思想与养生 | 第28-31页 |
| 三、《抱朴子》的道教养生观 | 第31-42页 |
| (一)《抱朴子》论“玄”“道”“一”与养生 | 第31-33页 |
| (二)《抱朴子》论形气神与养生 | 第33-35页 |
| (三)《抱朴子》论长生成仙与养生 | 第35-37页 |
| 1.神仙实有 | 第35-36页 |
| 2.仙道可学 | 第36-37页 |
| (四)《抱朴子》的养生术 | 第37-42页 |
| 1.金丹与养生 | 第37-39页 |
| 2.行气与养生 | 第39-40页 |
| 3.导引与养生 | 第40-42页 |
| 四、《淮南子》与《抱朴子》养生观比较 | 第42-48页 |
| (一)对心、神、形、气各方面的侧重不同 | 第42-44页 |
| (二)养身与治国关系的变化 | 第44-46页 |
| (三)神仙思想的发展 | 第46-48页 |
| 五、从《淮南子》道家到《抱朴子》道教的养生学辨析 | 第48-58页 |
| (一)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养生 | 第48-50页 |
| 1.老子的养生主张 | 第48-49页 |
| (1)道法自然 | 第48页 |
| (2)无为而安 | 第48-49页 |
| (3)致虚守静 | 第49页 |
| 2.庄子的养生主张 | 第49-50页 |
| (1)顺天之性,安时处顺 | 第49-50页 |
| (2)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 第50页 |
| (二)《淮南子》以黄老道为主的养生学 | 第50-53页 |
| (三)两汉魏晋时期的道教养生 | 第53-55页 |
| (四)《抱朴子》对道教养生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55-56页 |
| (五)华夏早期养生由道家学术探讨到道士宗教传播的演变理路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