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中、英文) | 第4-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页 |
§1.2 从“数字地球”到“数字流域” | 第12-14页 |
§1.3 构建数字流域的技术背景 | 第14-16页 |
§1.3.1 “数字地球” | 第14页 |
§1.3.2 数字摄影测量与“3S”技术 | 第14-15页 |
§1.3.3 “4D”系列产品的生产 | 第15页 |
§1.3.4 通讯网络的发展 | 第15页 |
§1.3.5 海量数据存储 | 第15页 |
§1.3.6 虚拟现实技术 | 第15-16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1 数字流域的构想及理论研究 | 第16页 |
§2.2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16页 |
§2.3 流域空间数据基础框架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 第16页 |
§2.4 数字流域在土地资源综合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第1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数字流域的设想及构建的技术理论方法 | 第18-25页 |
§1 数字流域构建的基础 | 第18-19页 |
§1.1 理论及技术基础 | 第18页 |
§1.2 工作基础 | 第18-19页 |
§2 数字流域的构想 | 第19-22页 |
§2.1 “数字流域”的总体框架 | 第19页 |
§2.1.1 框架结构 | 第19页 |
§2.1.2 信息模型与逻辑结构 | 第19页 |
§2.1.3 功能体系与应用集成 | 第19页 |
§2.2 “数字流域”的功能结构 | 第19-20页 |
§2.3 “数字流域”的体系结构 | 第20-21页 |
§2.3.1 空间数据库 | 第20页 |
§2.3.2 模型分析 | 第20页 |
§2.3.3 数据管理与共享 | 第20-21页 |
§2.4 “数字流域”的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2.4.1 初级阶段 | 第21页 |
§2.4.2 中级阶段 | 第21-22页 |
§2.4.3 高级阶段 | 第22页 |
§3 理论方法 | 第22-25页 |
§3.1 数据结构 | 第22-23页 |
§3.2 空间数据模型 | 第23页 |
§3.3 数据库结构 | 第23-25页 |
§3.3.1 基本结构 | 第23-24页 |
§3.3.2 数据库更新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数字流域构建 | 第25-49页 |
§1 试区简介及软硬件环境 | 第25-26页 |
§1.1 试区简介 | 第25页 |
§1.2 软硬件环境 | 第25-26页 |
§1.2.1 软硬件设备 | 第25页 |
§1.2.2 MapGIS简介 | 第25-26页 |
§2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第26-33页 |
§2.1 资料收集 | 第26页 |
§2.2 专题图的制作 | 第26-29页 |
§2.2.1 光栅图像的生成 | 第26页 |
§2.2.2 矢量化 | 第26-27页 |
§2.2.3 数据质量控制 | 第27-28页 |
§2.2.4 数据预处理 | 第28-29页 |
§2.3 高程数据的生成 | 第29-32页 |
§2.3.1 数据的准备与装入 | 第30页 |
§2.3.2 自动绘制等高线图 | 第30页 |
§2.3.3 彩色立体图的生成 | 第30-31页 |
§2.3.4 其他派生图件的生成 | 第31-32页 |
§2.4 属性数据 | 第32-33页 |
§3 流域基础信息库的建立 | 第33-40页 |
§3.1 本底图的形成 | 第34-37页 |
§3.1.1 单元图斑的确定 | 第34页 |
§3.1.2 单元景观图的制作 | 第34页 |
§3.1.3 编码原则与方法 | 第34-37页 |
§3.2 属性数据的获取 | 第37-39页 |
§3.2.1 过渡图层的生成 | 第37页 |
§3.2.2 数据库数据源创建 | 第37-38页 |
§3.2.3 属性表的操作 | 第38页 |
§3.2.4 合并准则 | 第38-39页 |
§3.2.5 属性数据校验与精度评价 | 第39页 |
§3.3 数据库集成 | 第39页 |
§3.4 数据库点位精度评价 | 第39-40页 |
§4 流域基础信息框架的建立及应用 | 第40-45页 |
§4.1 基础数据 | 第40-41页 |
§4.2 基础框架数据的获取 | 第41-42页 |
§4.2.1 数字高程模型技术流程 | 第42页 |
§4.2.2 矢量数据 | 第42页 |
§4.3 基于DOQ的流域框架数据的库管理 | 第42-43页 |
§4.4 基础框架数据的元数据 | 第43-44页 |
§4.5 流域空间数据框架的应用 | 第44-45页 |
§4.5.1 基于DOQ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 第44-45页 |
§4.5.2 其他应用 | 第45页 |
§5 图形的库管理 | 第45-47页 |
§5.1 图形库的作用 | 第45-46页 |
§5.2 图形库的管理方法 | 第46-47页 |
§6 小流域信息网络化管理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数字流域在土地资源结构分析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第49-58页 |
§1 土地资源结构的图形分析 | 第49-52页 |
§1.1 形状评价 | 第49-50页 |
§1.2 土地资源质量分析 | 第50页 |
§1.3 土地结构评价 | 第50-52页 |
§2 土地利用现状质量等级评价 | 第52-58页 |
§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2-53页 |
§2.1.1 划分评价单元 | 第52页 |
§2.1.2 因子筛选与权重确定 | 第52-53页 |
§2.1.3 因子定量化与评价标准制定 | 第53页 |
§2.1.4 等级的划分 | 第53页 |
§2.1.5 评价图的生成与属性空间分析 | 第53页 |
§2.2 工作流程与技术要点 | 第53-55页 |
§2.2.1 筛选评价因子 | 第53-55页 |
§2.2.2 因子值的等级分值计算 | 第55页 |
§2.3 土地评价图的生成与属性空间分析 | 第55-58页 |
§2.3.1 土地评价图 | 第55-56页 |
§2.3.2 空间属性分析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文献综述 | 第64-70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表 | 第73-74页 |
附图 | 第74-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