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 选题的原由 | 第9页 |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3、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13-14页 |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1、网络 | 第14页 |
| 2、思想政治教育 | 第14页 |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六) 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1、重点 | 第15页 |
| 2、难点 | 第15页 |
| 3、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一、网络基本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 (一) 网络的主要特征 | 第16-17页 |
| 1、虚拟性 | 第16页 |
| 2、开放性 | 第16页 |
| 3、交互性 | 第16-17页 |
| 4、及时性 | 第17页 |
| (二) 网络在高校的发展 | 第17-18页 |
| (三) 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18-22页 |
| 1、网络与高校学生主体的关系 | 第18-20页 |
| 2、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0-22页 |
|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第22-33页 |
| (一)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 第22-26页 |
| 1、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资源 | 第22-23页 |
| 2、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 第23-24页 |
| 3、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 第24-25页 |
| 4、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 | 第25-26页 |
| (二)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 第26-33页 |
| 1、网络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观念 | 第27-28页 |
| 2、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 | 第28-29页 |
| 3、网络使高校亟需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 第29-30页 |
| 4、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 第30-31页 |
| 5、校园网络环境需要一定的监管 | 第31-33页 |
| 三、充分发挥网络的引导功能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 第33-39页 |
| (一) 发挥学校网站的教育基地作用 | 第33-35页 |
| (二) 通过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 第35-37页 |
| (三) 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第37-39页 |
| 四、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创新 | 第39-51页 |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 第39-40页 |
| 1、树立以学生为本、平等尊重的理念 | 第39-40页 |
| 2、树立“网络育人”的信息资源意识 | 第40页 |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创新 | 第40-42页 |
| 1、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 第41页 |
| 2、成为学生忠实的倾诉者和聆听者 | 第41-42页 |
| 3、成为善于询问者和解答者 | 第42页 |
| 4、成为积极的网络建设者和服务者 | 第42页 |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 第42-45页 |
|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 第43页 |
| 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 第43-44页 |
| 3、增加网络媒介素质教育 | 第44-45页 |
| 4、增加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 第45页 |
| (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 第45-48页 |
| 1、情理渗透法 | 第46页 |
| 2、自我教育法 | 第46-47页 |
| 3、网络教育法 | 第47-48页 |
| (五) 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创新 | 第48-51页 |
| 1、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 | 第48-49页 |
| 2、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信息素养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