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浙江经济发达地区银行消费信贷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英文摘要第3页
1 序论第6-11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6-9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6-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9-10页
        1.2.1 研究内容第9-10页
        1.2.2 研究方法第10页
        1.2.3 研究工具第10页
    1.3 本文创新第10-11页
2 个人信用评估与消费信贷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1-19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内涵第11-15页
        2.1.1 信用与个人信用第11-12页
        2.1.2 个人信用评估第12-14页
        2.1.3 个人信用评估机构第14-15页
        2.1.4 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第15页
    2.2 消费信贷中的个人信用第15-19页
        2.2.1 消费信贷简述第15-17页
        2.2.2 我国消费信贷概况第17-18页
        2.2.3 消费信贷对个人信用评估的需求第18-19页
3 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第19-39页
    3.1 个人信用评估概述第19-24页
        3.1.1 个人信用评估的经济学分析第19-21页
        3.1.2 个人信用评估的特点第21-22页
        3.1.3 个人信用评估的范围第22-23页
        3.1.4 银行消费信贷中的个人信用评估第23-24页
    3.2 个人信用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第24-27页
    3.3 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理论第27-32页
        3.3.1 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简论第27-31页
        3.3.2 个人信用评估评估模型评述:第31-32页
    3.4 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第32-35页
        3.4.1 个人信用的调查和评估第32-34页
        3.4.2 个人信用信息的管理与分析第34-35页
        3.4.3 贷款的催收第35页
    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35-39页
        3.5.1 国外的研究第35-36页
        3.5.2 国内相关研究第36-39页
4 浙江发达地区银行消费信贷个人信用评估的实证分析第39-64页
    4.1 本文的抽样调查说明第39-40页
        4.1.1 接受调查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情况第39-40页
        4.1.2 接受调查的个人情况第40页
    4.2 银行对消费信贷中个人信用的需求分析第40-48页
        4.2.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需求第40-41页
        4.2.2 对银行个人信用信息需求的实证分析第41-46页
        4.2.3 对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的获取难易分析第46-47页
        4.2.4 个人信用信息获取困难的原因分析第47-48页
    4.3 对个人信用评估指标的征信分析第48-57页
        4.3.1 问卷中个人信用评估各级指标的简要说明第49-51页
        4.3.2 对个人信用评估指标的选取分析第51-53页
        4.3.3 对现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效果分析第53-55页
        4.3.4 对个人信用评估的风险分析第55-57页
    4.4 建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分析第57-64页
        4.4.1 对个人信用信息的管理分析第57-59页
        4.4.2 对个人信用评估机构的模式分析第59-61页
        4.4.3 对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分析第61-64页
5 对建设我国消费信贷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对策与建议第64-69页
    5.1 个人信用资料调查征集第64-65页
    5.2 建立并扩展个人基本帐户制度: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关键步骤第65-66页
    5.3 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第66页
    5.4 对我国个人信用评估机构规范运作的探讨第66-69页
        5.4.1 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信息征集和使用规则——商业化运作第66-67页
        5.4.2 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主要商品——信用报告的编制第67页
        5.4.3 对信用评估机构的规范约束——法律法规的制订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附录一: 个人消费信贷信用评估问卷调查第71-73页
附录二: 个人消费信贷信用评估调查表第73-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道德建设研究--以北留镇农村城镇化建设为例
下一篇: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我国城中村改造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