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源”型生态旅游区的主题创作
| 目录 | 第2-4页 |
| 提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4页 |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6-9页 |
| 一 旅游事业成为社会重要部分 | 第6页 |
| 二 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经济意义 | 第6-7页 |
| 三 “客源”型生态旅游区对文化科普的意义 | 第7-8页 |
| 四 研究生态旅游区主题创作的意义 | 第8-9页 |
| 1-2 中心词的内涵与外延 | 第9-10页 |
| 一 主题公园 | 第9页 |
| 二 生态旅游 | 第9页 |
| 三 “客源型” 生态旅游区 | 第9-10页 |
| 1-3 国内外生态旅游区的发展动态 | 第10-14页 |
| 一 发达国家的生态旅游区发展概况、特点 | 第10-11页 |
| 二 我国生态旅游区发展概况、特点、理论及现存问题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生态旅游区保护性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 第14-32页 |
| 2-1 “客源”型生态旅游区的原理 | 第14-19页 |
| 一 “熵”原理的启示 | 第14-15页 |
| 二 旅游方式的转型 | 第15-16页 |
| 三 城市旅游区职能的转变 | 第16-17页 |
| 四 “客源型”生态旅游区的发展阶段 | 第17-19页 |
| 2-2 主题策划的理论依据 | 第19-26页 |
| 一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 第19-22页 |
| 二 客源市场营销策略 | 第22-26页 |
| 2-3 “客源”型生态旅游区的主题策划 | 第26-32页 |
| 一 “生态旅游区策划”概念的产生及明确化 | 第26-28页 |
| 二 规模策划 | 第28页 |
| 三 主题策划 | 第28页 |
| 四 选址策划 | 第28-29页 |
| 五 内容策划 | 第29-30页 |
| 六 空间构想 | 第30页 |
| 七 经济策划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生态旅游区社会文化效益的保护和塑造 | 第32-59页 |
| 3-1 传统文化与主题的关系 | 第32-43页 |
| 一 文艺作品主题的共性与个性 | 第34-40页 |
| 二 开放动态的主题(个性) | 第40-43页 |
| 3-2 游客的文化需求——旅游心理学的应用 | 第43-59页 |
| 一 旅游者的心理分析 | 第43-46页 |
| 二 格式塔心理学的解释 | 第46-59页 |
| 第四章 “客源”型生态旅游区的主题表现 | 第59-86页 |
| 4-1 主题表现的原理 | 第59-69页 |
| 一 广义与狭义的表现 | 第59-60页 |
| 二 主题的象征性 | 第60-62页 |
| 三 主题表现的形式与内容 | 第62-69页 |
| 4-2 生态旅游区的设计要素与设计手法 | 第69-86页 |
| 一 “客源”型生态旅游区的设计要素 | 第69-70页 |
| 二 生态旅游区内容与主题设计 | 第70-80页 |
| 4-4 主题表现的实例分析 | 第80页 |
| 一 文化突出主题——怀化侗族风情园 | 第80-83页 |
| 二 环境衬托主题——长沙海底世界的环境设计 | 第83-85页 |
| 三 其他项目情况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