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INSAR技术及其应用 | 第14-31页 |
2.1 SAR图像的成像特点 | 第14-16页 |
2.2 SAR图像特征 | 第16-18页 |
2.2.1 SAR图像的几何特性 | 第16-17页 |
2.2.2 SAR图像噪声特征 | 第17页 |
2.2.3 SAR图像目标特征 | 第17页 |
2.2.4 SAR图像极化特征 | 第17-18页 |
2.3 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2.4 干涉相位成份分析 | 第20-24页 |
2.5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 第24-27页 |
2.5.1 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 | 第24-25页 |
2.5.2 三轨法差分干涉测量 | 第25-26页 |
2.5.3 四轨法差分干涉测量 | 第26-27页 |
2.6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案例分析 | 第27-31页 |
2.6.1 DIn SAR技术的局限性 | 第27-30页 |
2.6.2 DIn SAR技术案例-巴姆地震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 | 第31-44页 |
3.1 PS-INSAR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31-43页 |
3.1.1 永久散射体及其识别 | 第31-35页 |
3.1.2 SAR干涉对组合模式 | 第35-37页 |
3.1.3 PSInSAR信号分解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37-43页 |
3.2 PS-INSAR数据处理流程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于高速铁路沉降监测实例分析 | 第44-65页 |
4.1 研究区域背景介绍 | 第44-45页 |
4.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4页 |
4.1.2 地质概况 | 第44-45页 |
4.2 实验数据 | 第45-46页 |
4.2.1 SAR数据 | 第45-46页 |
4.2.2 DEM数据 | 第46页 |
4.3 PS-INSAR技术数据处理过程 | 第46-64页 |
4.3.1 数据转换与裁剪 | 第46-47页 |
4.3.2 图像配准 | 第47页 |
4.3.3 公共主影像的选取 | 第47-49页 |
4.3.4 选择PS点 | 第49-50页 |
4.3.5 差分干涉图的生成 | 第50-53页 |
4.3.6 差分干涉相位函数模型建立及解算 | 第53-59页 |
4.3.7 PSInSAR沉降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3.8 高铁上PS点时序分析 | 第60-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