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环境中的“两会”信息互动传播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4 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2章 “两会”报道及信息互动传播概述第16-23页
    2.1 “两会”报道历史沿革第16-17页
    2.2 传统媒体报道中的“两会”信息互动第17-18页
    2.3 网络媒体报道中的“两会”信息互动第18-21页
    2.4 网络环境中的“两会”信息互动传播优势第21-23页
第3章 网络环境中的“两会”信息互动传播类型第23-32页
    3.1 各媒体间的“两会”信息互动传播第23-26页
        3.1.1 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互动第23-24页
        3.1.2 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动第24-25页
        3.1.3 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合作第25-26页
    3.2 “两会”代表委员和民众间的“两会”信息互动传播第26-30页
        3.2.1 基于“两会”专题网站的互动第27-28页
        3.2.2 基于微博的互动第28-30页
    3.3 民众间“两会”信息的互动传播第30-32页
第4章 “两会”信息互动传播的影响第32-44页
    4.1 “两会”信息互动传播对各媒体的影响第32-35页
        4.1.1 促进了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第32-33页
        4.1.2 促进报道内容的丰富和手段的创新第33-35页
        4.1.3 转变了传统的报道角度第35页
    4.2 “两会”信息互动传播对“两会”代表委员的影响第35-41页
        4.2.1 搭建了“两会”代表委员和百姓沟通的桥梁第35-38页
        4.2.2 使“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更具现实意义第38-40页
        4.2.3 使“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更具民主性、科学性第40-41页
    4.3 “两会”信息互动传播对民众的影响第41-44页
        4.3.1 建立公共话语空间,获得话语权第41-42页
        4.3.2 提高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第42页
        4.3.3 民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进言献策第42-44页
第5章 存在的不足及发展策略第44-50页
    5.1 “两会”信息互动传播中存在的不足第44-47页
        5.1.1 情绪性网民的非理性参与第44-46页
        5.1.2 “网络谣言”影响政府公信力第46-47页
        5.1.3 产生“烂尾信息”第47页
    5.2 “两会”信息互动传播的发展策略第47-50页
        5.2.1 收集好民众问题并进行分类整理第47-48页
        5.2.2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舆论控制第48页
        5.2.3 提高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网络观”第48-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耳后超薄皮瓣在耳廓再造术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