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媒介场域“符号暴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7-15页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第7-9页
        1.1.1 选题缘起第7-8页
        1.1.2 选题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9-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1 基本思路第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2章 媒介“符号暴力”的界定第15-20页
    2.1 “符号暴力”的定义第15-16页
    2.2 媒介“符号暴力”定义第16-17页
    2.3 媒介“符号暴力”与媒介暴力的区别第17-20页
第3章 媒介“符号暴力”的类型第20-31页
    3.1 媒介听觉语言“符号暴力”第20-22页
        3.1.1 言语语言“符号暴力”第20-21页
        3.1.2 音乐语言“符号暴力”第21-22页
    3.2 媒介视觉语言“符号暴力”第22-31页
        3.2.1 媒介文字语言“符号暴力”第22-26页
        3.2.2 媒介影像语言“符号暴力”第26-31页
第4章 媒介“符号暴力”的多重问题表征第31-42页
    4.1 媒介“符号暴力”与偶像崇拜第31-34页
        4.1.1 媒介“符号暴力”——制造偶像的手段第31-32页
        4.1.2 媒介“符号暴力”——培养粉丝的中介第32-33页
        4.1.3 媒介“符号暴力”下的错位崇拜——以希特勒与《德意志的胜利》为例第33-34页
    4.2 媒介“符号暴力”与文化认同第34-38页
        4.2.1 媒介“符号暴力”——引导文化认同的工具第35-36页
        4.2.2 媒介“符号暴力”——依托媒介仪式运作第36-37页
        4.2.3 媒介“符号暴力”下文化认同危机——以中式婚礼习俗没落为例第37-38页
    4.3 媒介“符号暴力”与社会消费第38-42页
        4.3.1 媒介“符号暴力”下滋生炫耀性消费第39页
        4.3.2 媒介“符号暴力”下消费理性缺失第39-40页
        4.3.3 媒介“符号暴力”下商品的“变异”产出——以“山寨”产品兴起为例第40-42页
结语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层螺旋CT口服低张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一篇:内质网应激在棕榈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