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和林格尔县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概略 | 第11-17页 |
1.1.1 和林格尔县的地理环境 | 第11-13页 |
1.1.2 和林格尔地区的历史沿革 | 第13-17页 |
1.2 和林格尔县出土古代人骨标本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1.3 和林格尔县大堡山墓地概况 | 第19-21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相关说明 | 第21-23页 |
第2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古人口学研究 | 第23-37页 |
2.1 性别鉴定与死亡年龄推算 | 第23-26页 |
2.1.1 个体性别鉴定 | 第23-25页 |
2.1.2 个体年龄推算 | 第25-26页 |
2.2 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与讨论 | 第26-31页 |
2.3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人口构成的比较与讨论 | 第31-34页 |
2.4 小结 | 第34-37页 |
第3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骨非测量性状研究 | 第37-57页 |
3.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 | 第38-43页 |
3.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 | 第43-54页 |
3.3 小结 | 第54-57页 |
第4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牙齿非测量性状研究 | 第57-73页 |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4.2 统计分析结果 | 第60-70页 |
4.3 讨论与总结 | 第70-73页 |
第5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测量性状研究 | 第73-109页 |
5.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测量数据统计 | 第73-87页 |
5.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 | 第87-95页 |
5.2.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测量性状种系纯度检验 | 第88-92页 |
5.2.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 | 第92-95页 |
5.3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颅骨形态特征的种系类型 | 第95-107页 |
5.3.1 大堡山墓地古代人群与现代人群颅骨形态近似度 | 第95-97页 |
5.3.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与古代周边人群颅骨形态近似度 | 第97-107页 |
5.4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6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肢骨研究 | 第109-121页 |
6.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肢骨观测与讨论 | 第109-114页 |
6.1.1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肢骨主要测量值 | 第109-112页 |
6.1.2 肢骨发育情况的比较与讨论 | 第112-114页 |
6.2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身高推算与讨论 | 第114-118页 |
6.3 小结 | 第118-121页 |
第7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古病理学研究 | 第121-163页 |
7.1 口腔疾病的观察与讨论 | 第121-151页 |
7.1.1 龋病 | 第122-130页 |
7.1.2 牙齿磨耗 | 第130-141页 |
7.1.3 根尖/齿槽脓肿 | 第141-145页 |
7.1.4 牙齿生前脱落 | 第145-148页 |
7.1.5 其他口腔疾病 | 第148-151页 |
7.2 关节疾病的观察与讨论 | 第151-157页 |
7.2.1 骨性关节炎 | 第152-156页 |
7.2.2 营养代谢性疾病 | 第156-157页 |
7.3 其他骨骼疾病的观察与讨论 | 第157-159页 |
7.3.1 创伤与骨折 | 第157-158页 |
7.3.2 其他骨科疾病 | 第158-159页 |
7.4 小结 | 第159-163页 |
第8章 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种系源流问题初探 | 第163-181页 |
8.1 大堡山墓地人群内部构成 | 第164-167页 |
8.2 大堡山墓地人群种系来源 | 第167-172页 |
8.3 大堡山墓地人群种系流向 | 第172-177页 |
8.4 讨论与总结 | 第177-181页 |
第9章 结语 | 第181-185页 |
9.1 本文研究概括与总结 | 第181-183页 |
9.2 未来工作的展望与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183-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95-197页 |
后记 | 第197-199页 |
致谢 | 第199-201页 |
附表 | 第201-241页 |
图版 | 第241-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