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定位、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定位 | 第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4-15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5-16页 |
2 我国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16-25页 |
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辨识 | 第16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 第16-18页 |
2.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 第18-22页 |
2.2.1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本现状 | 第18-19页 |
2.2.2 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 | 第19-22页 |
2.3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分析 | 第22-25页 |
2.3.1 对经济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对税制和征管的影响 | 第23-25页 |
3 互联网金融的税收效应和归宿分析 | 第25-34页 |
3.1 互联网金融税收效应和归宿分析前提 | 第25-26页 |
3.1.1 税收价格论 | 第25-26页 |
3.1.2 宏观调控理论 | 第26页 |
3.2 互联网金融税收效应分析 | 第26-30页 |
3.2.1 互联网金融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 第26-29页 |
3.2.2 互联网金融税收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29-30页 |
3.3 互联网金融税收归宿分析 | 第30-34页 |
4 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税制的现状及评价 | 第34-41页 |
4.1 互联网金融相关税制的现状 | 第34-39页 |
4.1.1 营业税相关政策分析 | 第34-37页 |
4.1.2 企业所得税相关政策分析 | 第37-39页 |
4.2 互联网金融相关税制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4.2.1 税制难以完全覆盖 | 第39-40页 |
4.2.2 税制照搬抑制发展 | 第40-41页 |
5 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税制设计 | 第41-56页 |
5.1 互联网金融征税的原则 | 第41-42页 |
5.1.1 经济效率原则 | 第41-42页 |
5.1.2 财政适度原则 | 第42页 |
5.2 互联网金融相关增值税税制要素设计 | 第42-50页 |
5.2.1 互联网金融增值税税目 | 第43-44页 |
5.2.2 互联网金融增值税税率设计 | 第44-47页 |
5.2.3 互联网金融增值税销项税额税基的设计 | 第47-48页 |
5.2.4 互联网金融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设计 | 第48-49页 |
5.2.5 互联网金融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设计 | 第49-50页 |
5.3 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所得税税制要素设计 | 第50-53页 |
5.3.1 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得税税基设计 | 第50-52页 |
5.3.2 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设计 | 第52-53页 |
5.4 互联网金融相关税制的实施条件 | 第53-56页 |
5.4.1 完善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体系 | 第53-54页 |
5.4.2 创新互联网金融税收征管方式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