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妇产科学论文--妇科学论文--女性生殖器其他疾病论文--卵巢疾病论文

卵巢早衰的相关因素分析及WT1、DMC1基因在卵巢早衰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2-21页
ABSTRACT第21-29页
符号说明第30-32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32-44页
    1.1 病理生理第32-33页
    1.2 病因第33-38页
        1.2.1 遗传学病因第33-37页
            1.2.1.1 X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第33-35页
            1.2.1.2 46,XX,性腺发育不全第35-36页
            1.2.1.3 影响生殖的代谢相关酶异常第36-37页
            1.2.1.4 激素受体异常第37页
        1.2.2 自身免疫性疾病第37页
        1.2.3 感染第37-38页
        1.2.4 医源性因素第38页
            1.2.4.1 化疗/放疗第38页
            1.2.4.2 手术第38页
    1.3 诊断第38-41页
    1.4 治疗第41-43页
        1.4.1 激素替代治疗第41页
        1.4.2 避孕第41-42页
        1.4.3 生育第42-43页
        1.4.4 心理支持治疗第43页
    1.5 小结第43-44页
第二章 中国汉族卵巢早衰相关因素分析第44-55页
    2.1 前言第44-45页
    2.2 资料与方法第45页
        2.2.1 研究对象第45页
        2.2.2 病史采集和辅助检查第45页
        2.2.3 统计学分析第45页
    2.3 结果第45-52页
        2.3.1 临床特征第45-47页
        2.3.2 社会学特征和环境因素第47-48页
        2.3.3 既往病史第48-49页
        2.3.4 生活方式第49-50页
        2.3.5 POF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第50-52页
    2.4 讨论第52-54页
    2.5 结论第54-55页
第三章 WT1和DMC1基因在PO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第55-97页
    背景第55页
    第一节 肿瘤抑制因子WT1基因变异在卵巢早衰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第55-90页
        3.1.1 前言第55-56页
        3.1.2 资料与方法第56-82页
            3.1.2.1 研究对象第56-57页
            3.1.2.2 病史收集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第57页
            3.1.2.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第57-62页
            3.1.2.4 WT1基因突变筛查第62-67页
            3.1.2.5 生物信息学功能预测第67页
            3.1.2.6 体外功能实验第67-82页
            3.1.2.7 统计学分析第82页
        3.1.3 结果第82-88页
            3.1.3.1 临床基本特征第82-83页
            3.1.3.2 WT1基因变异第83-86页
            3.1.3.3 蛋白变异的功能预测第86-87页
            3.1.3.4 突变p.P126S和p.R370H损伤Wt1基因对Amh、Fshr、Cyp19和Cdhl的转录调控作用第87-88页
        3.1.4 讨论第88-89页
        3.1.5 结论第89-90页
    第二节 减数分裂重组因子DMC1基因与卵巢早衰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第90-97页
        3.2.1 前言第90页
        3.2.2 资料与方法第90-95页
            3.2.2.1 研究对象第90-91页
            3.2.2.2 病史收集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第91页
            3.2.2.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第91-93页
            3.2.2.4 DMC1基因突变筛查第93-95页
            3.2.2.5 统计学分析第95页
        3.2.3 结果第95-96页
        3.2.4 讨论第96页
        3.2.5 结论第96-97页
第四章 脱氢表雄酮改善卵巢反应不良患者辅助生殖周期中的卵巢反应性及妊娠结局第97-102页
    4.1 前言第97-98页
    4.2 资料与方法第98-99页
        4.2.1 研究对象第98页
        4.2.2 治疗方案和辅助检查第98页
        4.2.3 统计学分析第98-99页
    4.3 结果第99-100页
    4.4 讨论第100-101页
    4.5 结论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0-12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21-122页
英文论文一第122-140页
英文论文二第140-155页
英文论文三第155-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eroxynitrite致小鼠耳蜗毛细胞损伤及凋亡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肥胖及血浆脂联素组分与乳腺癌风险相关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