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其他论文--生活论文

稳定塘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农村生活污水研究现状第13-14页
        1.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特点第14页
    1.2 农村生活污水常用的处理方法第14-17页
        1.2.1 国外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第14-15页
        1.2.2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第15-17页
    1.3 稳定塘系统第17-24页
        1.3.1 稳定塘系统的发展历程第17-18页
        1.3.2 稳定塘系统处理污水的机理研究第18-19页
        1.3.3 稳定塘系统的工艺类型第19-24页
    1.4 稳定塘系统的优缺点及常见问题第24-27页
        1.4.1 稳定塘系统的优缺点第24页
        1.4.2 稳定塘系统的常见问题第24-27页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1.5.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第27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2章 生态稳定塘模拟系统的设计及构建第29-35页
    2.1 工艺设计第29-31页
        2.1.1 工艺流程第29-30页
        2.1.2 试验装置的设计与安装第30-31页
    2.2 试验用水及污泥来源第31-33页
        2.2.1 试验用水第31-33页
        2.2.2 污泥来源第33页
    2.3 试验仪器与试验方法第33-35页
        2.3.1 试验仪器第33-34页
        2.3.2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第34-35页
第3章 稳定塘系统的启动研究第35-43页
    3.1 启动期污泥特性及污泥生物相观察第35-39页
    3.2 启动期系统COD变化规律研究第39-40页
    3.3 启动期系统NH_3-N变化规律研究第40-41页
    3.4 启动期系统TP变化规律研究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稳定塘系统稳定运行的试验研究第43-67页
    4.1 曝气塘曝气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3-45页
        4.1.1 曝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3-44页
        4.1.2 曝气时间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4页
        4.1.3 曝气时间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4-45页
    4.2 好氧塘水生植物种类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5-48页
        4.2.1 水生植物种类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4.2.2 水生植物种类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7页
        4.2.3 水生植物种类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7-48页
    4.3 强化厌氧塘填料种类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8-51页
        4.3.1 填料种类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9页
        4.3.2 填料种类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9-50页
        4.3.3 填料种类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0-51页
    4.4 HRT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1-57页
        4.4.1 HRT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1-53页
        4.4.2 HRT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3-55页
        4.4.3 HRT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5-57页
    4.5 C/N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7-61页
        4.5.1 C/N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7-58页
        4.5.2 C/N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4.5.3 C/N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9-61页
    4.6 T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61-66页
        4.6.1 T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第61-63页
        4.6.2 T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第63-64页
        4.6.3 T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第64-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各级稳定塘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第67-73页
    5.1 各级稳定塘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第67-68页
    5.2 各级稳定塘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第68-69页
    5.3 各级稳定塘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第69-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73-75页
    6.1 研究结论第73-74页
    6.2 建议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3页
硕士在学期间的主要成果第83-85页
作者简介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部位损伤零部件可靠性建模方法与软件开发
下一篇:柴油池火燃烧特性及热传递规律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