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氧化石墨烯 | 第11-16页 |
1.2.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及性质 | 第12-13页 |
1.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和表征 | 第13-14页 |
1.2.3 氧化石墨烯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 第14-15页 |
1.2.4 氧化石墨烯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1.3 定量构效关系(QSAR) | 第16-23页 |
1.3.1 QSAR研究的原理和功能 | 第16页 |
1.3.2 QSAR研究的基本环节 | 第16-18页 |
1.3.3 QSAR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18-21页 |
1.3.4 QSAR研究的主要模型 | 第21-23页 |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28页 |
2.2.1 氧化石墨烯样品的制备 | 第27页 |
2.2.2 样品制备结果的表征 | 第27-28页 |
2.3 吸附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3.1 有机污染物储备液的配制 | 第28页 |
2.3.2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28页 |
2.3.3 吸附等温实验 | 第28-29页 |
2.3.4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29页 |
2.3.5 溶液初始pH和离子强度影响 | 第29页 |
2.3.6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29页 |
2.4 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2.4.1 UPLC法检测 | 第29页 |
2.4.2 UV-Vis法检测 | 第29-30页 |
2.5 QSAR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2.5.1 自变量描述符的获取 | 第30-31页 |
2.5.2 建模方法的选择 | 第31页 |
2.5.3 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第31-34页 |
第3章 氧化石墨烯对芳香类有机污染物吸附特性研究 | 第34-50页 |
3.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 第34-38页 |
3.1.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形态 | 第34页 |
3.1.2 XRD表征 | 第34-35页 |
3.1.3 FTIR表征 | 第35-36页 |
3.1.4 XPS表征 | 第36-37页 |
3.1.5 AFM表征 | 第37页 |
3.1.6 比表面积表征 | 第37页 |
3.1.7 氧化石墨烯混合液的性质 | 第37-38页 |
3.2 氧化石墨烯对芳香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38-48页 |
3.2.1 GO投加量对芳香类有机污染物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芳香类有机污染物吸附等温曲线 | 第39-42页 |
3.2.3 溶液初始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4 离子强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3.2.5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3-46页 |
3.2.6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46-48页 |
3.3 吸附机制分析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吸附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解析 | 第50-77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LSER模型的建立与解析 | 第51-67页 |
4.2.1 变量描述符及数据集选取 | 第51页 |
4.2.2 LSER模型的构建 | 第51-54页 |
4.2.3 LSER模型内部性能检验 | 第54-58页 |
4.2.4 LSER模型应用能力检验 | 第58-61页 |
4.2.5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4.3 量子化学参数QSAR模型的建立与解析 | 第67-75页 |
4.3.1 分子描述符的计算 | 第68-70页 |
4.3.2 QSAR模型的构建 | 第70-71页 |
4.3.3 QSAR模型内部性能检验 | 第71-73页 |
4.3.4 QSAR模型应用能力检验 | 第73-74页 |
4.3.5 QSAR模型的解析 | 第74-75页 |
4.4 LSER模型和QSAR模型的对比 | 第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