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6页 |
1.2.1 水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1.2.2 水环境容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3 污染物总量控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总量控制理论研究 | 第18-33页 |
2.1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理论研究 | 第18-25页 |
2.1.1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概念 | 第18页 |
2.1.2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内涵 | 第18-19页 |
2.1.3 流域指标体系构建 | 第19-21页 |
2.1.4 系统动力学模型基本简介与建模程序 | 第21-23页 |
2.1.5 水生态承载力量化模型 | 第23-25页 |
2.2 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研究 | 第25-32页 |
2.2.1 污染物总量控制概念与特点 | 第25-26页 |
2.2.2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第26-28页 |
2.2.3 水环境容量模型选择 | 第28-31页 |
2.2.4 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分配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汉江流域(陕西段)概况 | 第33-40页 |
3.1 自然概况 | 第33-34页 |
3.2 水文水系特征 | 第34-35页 |
3.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5-36页 |
3.4 水质状况 | 第36-39页 |
3.4.1 污染物排放状况 | 第36-37页 |
3.4.2 水质状况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汉江流域(陕西段)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40-54页 |
4.1 汉江流域(陕西段)水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3页 |
4.1.1 水生态承载力指标的确定 | 第40-41页 |
4.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3页 |
4.2 汉江流域(陕西段)水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43-51页 |
4.2.1 系统结构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4.2.2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率定验证 | 第44-46页 |
4.2.3 模型中主要参数及方程 | 第46-51页 |
4.3 汉江流域(陕西段)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51-53页 |
4.3.1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51页 |
4.3.2 水生态承载力调控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汉江流域(陕西段)水环境容量测算 | 第54-73页 |
5.1 水功能区划分 | 第54-55页 |
5.2 设计水文条件的计算 | 第55-59页 |
5.2.1 设计流量计算 | 第55-57页 |
5.2.2 平均流速计算 | 第57-58页 |
5.2.3 评价因子确定 | 第58页 |
5.2.4 水质降解系数确定 | 第58-59页 |
5.3 污染物入河量现状及预测 | 第59-62页 |
5.3.1 污染物入河量现状 | 第59-61页 |
5.3.2 污染物入河量预测 | 第61-62页 |
5.4 一维水量水质模型 | 第62-68页 |
5.4.1 水量平衡基本方程 | 第62-63页 |
5.4.2 一维水质模型 | 第63-64页 |
5.4.3 模型求解 | 第64-68页 |
5.5 水环境容量测算 | 第68-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汉江流域(陕西段)污染物总量控制 | 第73-91页 |
6.1 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分配 | 第73-82页 |
6.1.1 以水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初始分配 | 第73-76页 |
6.1.2 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次级分配 | 第76-82页 |
6.2 汉江流域(陕西段)污染物总量削减 | 第82-8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91-93页 |
7.1 结论 | 第91-92页 |
7.2 建议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附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