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聚合条件对炭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7-34页 |
1.1 前言 | 第17页 |
1.2 煤沥青的性质与分类 | 第17-22页 |
1.2.1 煤沥青的性质 | 第17页 |
1.2.2 煤沥青的组成 | 第17-19页 |
1.2.3 煤沥青的种类 | 第19-20页 |
1.2.4 煤沥青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 煤沥青的聚合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1.3.1 煤沥青的热缩聚过程 | 第22-23页 |
1.3.2 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1.4 锂电池 | 第26-32页 |
1.4.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概况 | 第26-27页 |
1.4.2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1.4.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31-32页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2-34页 |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32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试剂及测试方法 | 第34-42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34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4-35页 |
2.3 测试方法 | 第35-42页 |
2.3.1 产率 | 第35页 |
2.3.2 灰分 | 第35-36页 |
2.3.3 偏光显微 | 第36-37页 |
2.3.4 比表面积 | 第37页 |
2.3.5 X射线衍射(XRD) | 第37-38页 |
2.3.6 X射线能谱(XPS) | 第38-39页 |
2.3.7 粒度分析 | 第39-40页 |
2.3.8 电化学性能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煤沥青聚合 | 第42-61页 |
3.1 装置与操作 | 第42-44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42-43页 |
3.1.2 实验操作步骤 | 第43-44页 |
3.2 反应温度对高温煤沥青的影响 | 第44-48页 |
3.2.1 收率以及灰分分析 | 第45-46页 |
3.2.2 偏光显微形貌 | 第46-47页 |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7-48页 |
3.3 反应压力对高温煤沥青的影响 | 第48-54页 |
3.3.1 收率以及灰分分析 | 第48-49页 |
3.3.2 偏光显微形貌 | 第49-51页 |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1-52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2-54页 |
3.4 反应时间对高温煤沥青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1 收率以及灰分分析 | 第54页 |
3.4.2 偏光显微形貌 | 第54-55页 |
3.4.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5-57页 |
3.5 反应压强对中温煤沥青的影响 | 第57-60页 |
3.5.1 产率以及灰分分析 | 第57页 |
3.5.2 偏光显微形貌 | 第57-58页 |
3.5.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8-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聚合产物的炭化 | 第61-72页 |
4.1 实验装置以及操作过程 | 第61-63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61-62页 |
4.1.2 实验过程 | 第62-63页 |
4.2 高温煤沥青炭化过程中的理化性质 | 第63-68页 |
4.2.1 偏光显微形貌 | 第63-64页 |
4.2.2 X射线衍射 | 第64-66页 |
4.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6-68页 |
4.3 中温煤沥青炭化过程中的理化性质 | 第68-71页 |
4.3.1 偏光显微形貌 | 第68页 |
4.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8-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电化学性能 | 第72-83页 |
5.1 实验操作过程 | 第72-73页 |
5.2 炭化产物的粒度与比表面积分析 | 第73-74页 |
5.3 电化学分析 | 第74-79页 |
5.3.1 炭化产物的首效分析 | 第74-75页 |
5.3.2 炭化产物的循环性能分析 | 第75-77页 |
5.3.3 炭化产物的倍率性能 | 第77-79页 |
5.4 石墨化产物的结构以及电化学分析 | 第79-82页 |
5.4.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9页 |
5.4.2 电化学性能 | 第79-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