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
|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目录 | 第13-17页 |
| 图目录 | 第17-18页 |
| 表目录 | 第18-21页 |
| 1 绪论 | 第21-51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22-25页 |
| ·理论上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 ·实践上的紧迫性 | 第23-25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32页 |
| ·工程实践与工程知识的获取 | 第26-27页 |
| ·工程环境变化下工程实践的新举措 | 第27-29页 |
| ·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29-30页 |
| ·工程实践教育的模式 | 第30-32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概念 | 第32-45页 |
| ·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 第32-33页 |
|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33-34页 |
| ·工程和实践的概念辨析 | 第34-37页 |
| ·工程实践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 第37-45页 |
| ·论文研究方法与架构 | 第45-49页 |
| ·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 ·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 第46-49页 |
| ·预期创新点 | 第49-51页 |
| ·创新点一 | 第49-50页 |
| ·创新点二 | 第50页 |
| ·创新点三 | 第50-51页 |
| 2 工程实践的哲学思想和相关理论 | 第51-71页 |
| ·实践论 | 第51-55页 |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观 | 第51-52页 |
| ·毛泽东的《实践论》 | 第52-53页 |
|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 第53-54页 |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54-55页 |
| ·知行论 | 第55-59页 |
| ·先秦诸子的知行说 | 第55-56页 |
| ·近现代学者的知行观 | 第56-58页 |
| ·教育领域的知行观 | 第58-59页 |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59页 |
| ·知识论 | 第59-65页 |
| ·知识的分类 | 第60-61页 |
| ·知识的转移 | 第61-63页 |
| ·基于实践视角的隐性知识获取和转移 | 第63-65页 |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65页 |
| ·能力观 | 第65-69页 |
|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与能力观 | 第66-67页 |
| ·能力本位教育 | 第67-68页 |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3 工程实践能力的开发模式 | 第71-131页 |
| ·工程实践模式的研究探索 | 第71-79页 |
| ·工程实践面临的新场景 | 第73-76页 |
| ·工程师形成的阶段 | 第76-79页 |
| ·大学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 | 第79-100页 |
| ·经验导向型的工程学位建设模式 | 第79-88页 |
| ·工程训练平台建设模式 | 第88-100页 |
| ·产业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 | 第100-114页 |
| ·公司大学模式 | 第100-107页 |
| ·实践社区模式 | 第107-114页 |
| ·社会机构层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 | 第114-127页 |
| ·依托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模式 | 第115-122页 |
| ·产业与社会机构联合模式 | 第122-127页 |
| ·工程实践能力开发模式的总结和评述 | 第127-1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8-131页 |
| 4 工程实践的能力框架及产学契合度 | 第131-155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框架 | 第131-132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132-137页 |
| ·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 第132-135页 |
| ·分析方法 | 第135-136页 |
|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136-137页 |
| ·新时期工程实践能力的内涵和结构研究 | 第137-146页 |
| ·描述性统计 | 第137-140页 |
| ·样本的信度检验 | 第140-142页 |
| ·样本的效度检验 | 第142-144页 |
| ·实践能力结构的分析结果 | 第144-146页 |
| ·工程实践能力的产学契合度分析 | 第146-153页 |
| ·描述性统计 | 第146-148页 |
| ·样本的信度检验 | 第148-149页 |
| ·样本的效度检验 | 第149-150页 |
| ·契合度分析的结果 | 第150-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 5 影响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 | 第155-193页 |
| ·影响工程实践能力因素的指标 | 第155-164页 |
| ·内容分析法 | 第155-157页 |
| ·影响因素类目表的建立 | 第157-160页 |
| ·编码过程及信效度检验 | 第160-164页 |
| ·理论假设和分析方法 | 第164-167页 |
| ·初始概念模型 | 第164-165页 |
| ·研究假设 | 第165-166页 |
| ·分析方法 | 第166-167页 |
|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167-177页 |
| ·问卷设计 | 第167-168页 |
| ·数据收集 | 第168-169页 |
|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69-171页 |
|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171-177页 |
| ·实证研究的结论 | 第177-190页 |
| ·回归方程模型评价 | 第177-178页 |
| ·回归分析的结论 | 第178-188页 |
| ·实证结果和讨论 | 第188-1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0-193页 |
| 6 新时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机制 | 第193-209页 |
| ·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因子扫描 | 第193-197页 |
| ·大学因子的扫描 | 第194-195页 |
| ·产业因子的扫描 | 第195-196页 |
| ·社会机构因子的扫描 | 第196-197页 |
| ·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战略选择与行动计划 | 第197-203页 |
| ·战略选择 | 第197-201页 |
| ·行动计划 | 第201-203页 |
| ·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保障体系 | 第203-208页 |
| ·资源配置 | 第203-205页 |
| ·评价机制 | 第205-2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8-209页 |
| 7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209-213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09-211页 |
|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第211-2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3-233页 |
| 附录Ⅰ 访谈提纲 | 第233-234页 |
| 附录Ⅱ 访谈对象 | 第234-235页 |
| 附录Ⅲ 调查问卷(产业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 | 第235-237页 |
| 附录Ⅳ 调查问卷(高校对工程实践能力的理解) | 第237-239页 |
| 附录Ⅴ 调查问卷(工程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39-242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42-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