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引言 | 第10-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内容 | 第12-17页 |
1.国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及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三)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论文框架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18页 |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具体内涵 | 第18-22页 |
三、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 第22-28页 |
(一)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紧迫性 | 第22-25页 |
(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性 | 第25-28页 |
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途径 | 第25-27页 |
2.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 第27-28页 |
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第28页 |
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8-38页 |
(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自身存在的缺陷 | 第29-32页 |
1.智库缺乏独立的人事管理权导致智库发展落后 | 第29页 |
2.智库的经费不足及不合理利用制约科研人员积极性 | 第29-30页 |
3.智库在科研上缺乏独立性,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 第30-31页 |
4.研究选题定位不合理,缺乏思想产品 | 第31页 |
5.智库的专业化有待提高 | 第31-32页 |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2-35页 |
1.缺乏参与决策机制,导致智库影响力不足 | 第32-34页 |
2.智库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人才缺乏流动性 | 第34-35页 |
(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制度环境制约 | 第35-37页 |
1.智库发展相关制度不完善,导致智库发展不均衡 | 第35页 |
2.缺少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良性发展的法律保障 | 第35-37页 |
(四)国际化水平不高,半开放式的发展模式制约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 第37-38页 |
1.研究领域太过局限,研究问题缺乏前瞻性 | 第37页 |
2.智库国际化的关键人才缺乏,人才引进机制落后于发达国家 | 第37-38页 |
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径 | 第38-50页 |
(一)营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 | 第38-40页 |
1.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形成特色鲜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 第38-39页 |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 第39页 |
3.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创新,不断推动科学进步与理论发展 | 第39页 |
4.坚持“四个全面”战略,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目标导向 | 第39-40页 |
(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自身建设 | 第40-43页 |
1. 智库建立独立的人事管理权 | 第40页 |
2.创新智库筹融资机制,丰富筹资渠道,保障研究课题独立性 | 第40-41页 |
3.合理定位研究选题,形成定位明晰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 第41-42页 |
4.培植高素质的职业化队伍,提升专业化研究能力 | 第42-43页 |
(三)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管理机制 | 第43-44页 |
1.完善智库参与决策机制,提高智库影响力 | 第43-44页 |
2.设立“旋转门”机制,促进政府与智库间的人才流动性 | 第44页 |
(四)健全智库生存与发展的制度安排 | 第44-47页 |
1.完善智库发展制度,实现智库均衡发展 | 第44-45页 |
2.健全与完善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良性发展的法律制度 | 第45-47页 |
(五)扩展智库研究的全球性视野,重塑世界话语权 | 第47-50页 |
1.在智库国际化进程中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 第47-48页 |
2.培育与组建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营造智库精英成长的环境 | 第48页 |
3.与时俱进,积极对接各领域智库合作联盟 | 第48-50页 |
六、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