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岩石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循环冲击载荷下岩石的力学特性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岩石的动态本构模型研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循环冲击次数对岩石动态本构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19-31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试验准备及试验方法 | 第19-25页 |
2.2.1 试样制备 | 第19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19-22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4 基于试验数据计算应力和应变的方法 | 第23-25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2.4 循环冲击下岩石的变化特性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静载荷与循环冲击组合作用下岩石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损伤变量的选取 | 第31-33页 |
3.3 岩石损伤累积演化特性 | 第33-36页 |
3.3.1 损伤累积模型的选择 | 第33-35页 |
3.3.2 将循环冲击次数引进时效模型的方法 | 第35-36页 |
3.4 岩石损伤本构理论模型 | 第36-40页 |
3.4.1 基本假设 | 第36-37页 |
3.4.2 统计损伤变量 | 第37-38页 |
3.4.3 微元体的强度 | 第38-39页 |
3.4.4 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4.5 模型参数的求解 | 第40页 |
3.5 本构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40-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的探讨 | 第44-58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岩石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4-48页 |
4.3 不同静载下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 | 第48-53页 |
4.3.1 黏性系数η的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4.3.2 Weibull参数m的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4.3.3 峰值应力F_0的变化规律 | 第50-53页 |
4.4 参数对本构模型的影响 | 第53-56页 |
4.4.1 弹性模量E_n对模型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2 α对模型的影响 | 第54页 |
4.4.3 参数F_0与m对模型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4 泊松比v对模型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5 黏性系数η对模型的影响 | 第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8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