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生态需水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8页 |
2.1 流域概况 | 第14-16页 |
2.2 汉江流域水环境水生态问题 | 第16-18页 |
第3章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 | 第18-31页 |
3.1 MIKE SHE模型原理及模拟方法 | 第18页 |
3.2 模型基础数据收集 | 第18-20页 |
3.3 MIKE SHE模型数据处理 | 第20-28页 |
3.3.1 定义模型范围 | 第20页 |
3.3.2 水文气象数据处理 | 第20-22页 |
3.3.3 土壤类型数据及相关参数的提取 | 第22-26页 |
3.3.4 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参数的提取 | 第26-27页 |
3.3.5 叶面积指数数据的提取 | 第27-28页 |
3.3.6 明渠流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4 模型率定 | 第28-31页 |
3.4.1 模型率定方法 | 第28-29页 |
3.4.2 模型率定结果 | 第29-31页 |
第4章 河道外生态需水计算 | 第31-36页 |
4.1 河道外生态需水计算原理及方法 | 第31-33页 |
4.1.1 河道外生态需水计算原理 | 第31页 |
4.1.2 河道外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4.2 河道外生态需水满足度评价 | 第33-36页 |
4.2.1 河道外生态需水满足度评价方法 | 第33页 |
4.2.2 河道外生态需水满足度评价结果 | 第33-36页 |
第5章 河道内生态需水评估 | 第36-48页 |
5.1 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计算原理 | 第36-38页 |
5.2 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计算数据获取 | 第38-39页 |
5.3 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5.3.1 蓄水前后水文指标变化度的站间比较 | 第39-40页 |
5.3.2 蓄水前后水文指标变化度的组间比较 | 第40-41页 |
5.3.3 蓄水前后高变化度水文站点的水文指标分析 | 第41-44页 |
5.4 水文指标的生态效应分析 | 第44-47页 |
5.4.1 高变化度组别水文指标的生态水文影响 | 第44页 |
5.4.2 汉江四大家鱼的生态水文影响 | 第44-46页 |
5.4.3 汉江富营养化的生态水文影响 | 第46-47页 |
5.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6.1.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48页 |
6.1.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