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ZrO_2基固体电解质及其性能 | 第12-13页 |
1.2.1 ZrO_2基固体电解质的发展 | 第12页 |
1.2.2 ZrO_2基固体电解质结构 | 第12-13页 |
1.2.3 ZrO_2基固体电解质的导电原理 | 第13页 |
1.3 可控氧流冶金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4 不同体系中铁离子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 第14-16页 |
1.4.1 低温溶液中铁离子电化学行为 | 第14-15页 |
1.4.2 熔盐中铁离子电化学行为 | 第15页 |
1.4.3 熔渣中铁离子电化学行为 | 第15-16页 |
1.5 熔体对 ZrO_2基固体电解质的侵蚀 | 第16-17页 |
1.6 ZrO_2基固体电解质中氧离子及熔渣铁离子的扩散研究 | 第17-18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可控氧流原理及主要电化学研究方法 | 第20-31页 |
2.1 可控氧流电解原理 | 第20-21页 |
2.2 可控氧流电化学测试原理 | 第21-22页 |
2.3 主要的电化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 第22-27页 |
2.3.1 循环伏安法 | 第22-24页 |
2.3.2 方波伏安法 | 第24-25页 |
2.3.3 计时电位法 | 第25-26页 |
2.3.4 恒电位电解法 | 第26页 |
2.3.5 电化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 第26-27页 |
2.4 分解电压 | 第27-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实验 | 第31-37页 |
3.1 实验所需材料及设备 | 第31-3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3.2 预熔渣样的制备 | 第33-34页 |
3.3 多孔铂电极的制备 | 第34-35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电解池配置结构及测试参数的优化 | 第37-69页 |
4.1 电解池配置结构的优化 | 第39-44页 |
4.1.1 传统两电极与三电极对电化学曲线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2 ZrO_2(MgO)隔离膜的使用对电化学曲线的影响 | 第40-42页 |
4.1.3 参比电极位置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4 辅助电极位置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 实验参数的优化 | 第44-51页 |
4.2.1 未补偿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44-48页 |
4.2.2 补偿电阻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3 电极插入深度优化 | 第50-51页 |
4.3 不同稳定剂的 ZrO_2管对实验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 循环伏安曲线中各峰的判断 | 第53-61页 |
4.5 电极与 ZrO_2基固体电解质的稳定性 | 第61-67页 |
4.5.1 恒电位电解时电极稳定性与 ZrO_2(MgO)管的侵蚀 | 第61-66页 |
4.5.2 电化学测试过程中电极稳定性与 ZrO_2(MgO)管的侵蚀 | 第66-67页 |
4.6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熔渣中 Fe~(2+)与 O~(2-)的电化学行为 | 第69-95页 |
5.1 温度对 Fe~(2+)离子的电化学还原行为的影响 | 第69-79页 |
5.1.1 循环伏安法 | 第69-73页 |
5.1.2 方波伏安法 | 第73-75页 |
5.1.3 计时电位法 | 第75-79页 |
5.2 FeO 含量对 Fe~(2+)离子的电化学还原行为的影响 | 第79-85页 |
5.2.1 循环伏安法 | 第79-82页 |
5.2.2 计时电位法 | 第82-85页 |
5.3 电解池结构对电化学测试的影响 | 第85-92页 |
5.3.1 循环伏安法 | 第86-89页 |
5.3.2 方波伏安法 | 第89页 |
5.3.3 计时电位法 | 第89-92页 |
5.4 电极 Ir 的氧化与氧气的析出 | 第92-94页 |
5.5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