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土地利用和管理变化对土壤碳动态影响 | 第16-17页 |
1.2.2 土壤有机碳动态 | 第17-18页 |
1.2.3 土壤无机碳动态 | 第18-19页 |
1.2.4 土壤CO_2流动态 | 第19-20页 |
1.2.5 黄土高原碳循环 | 第20-21页 |
1.3 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2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4-26页 |
2.4.1 撂荒演替过程中的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 | 第24页 |
2.4.2 碳储量计算 | 第24页 |
2.4.3 优势种叶片 δ~(13)C测定 | 第24页 |
2.4.4 风干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 第24-26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演替优势草种光合能力及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 | 第27-34页 |
3.1 前言 | 第27页 |
3.2 野外试验光合光响应曲线测定 | 第27-28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2.2 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3.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页 |
3.3 室内试验CO_2通量测定 | 第28-29页 |
3.3.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3.2 系统CO_2通量测定 | 第28-29页 |
3.3.3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3.4.1 演替优势草种叶片光合光响应 | 第29-30页 |
3.4.2 演替优势草种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 | 第30-31页 |
3.4.3 演替优势草种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3.5 讨论 | 第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撂荒后恢复草地的土壤碳动态 | 第34-47页 |
4.1 前言 | 第34-35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35-39页 |
4.2.1 位点描述 | 第35-36页 |
4.2.2 实验设计和取样 | 第36-38页 |
4.2.3 实验室分析 | 第38-39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4.4 结果 | 第39-42页 |
4.4.1 土壤碳含量动态 | 第39-40页 |
4.4.2 土壤碳库动态 | 第40-42页 |
4.5 讨论 | 第42-46页 |
4.6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坡耕地撂荒后恢复草地的土壤碳氮关系 | 第47-57页 |
5.1 前言 | 第47-48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5.2.1 研究位点 | 第48-49页 |
5.2.2 实验设计和采样 | 第49-50页 |
5.2.3 土壤碳氮储量计算 | 第50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5.3 结果 | 第50-53页 |
5.3.1 土壤有机碳动态 | 第50页 |
5.3.2 土壤氮动态 | 第50-51页 |
5.3.3 土壤碳氮关系 | 第51-53页 |
5.4 讨论 | 第53-55页 |
5.5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坡耕地撂荒后草地恢复过程中CO_2流动态 | 第57-69页 |
6.1 前言 | 第57-58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58-61页 |
6.2.1 研究位点 | 第58-60页 |
6.2.2 野外测定及实验室分析 | 第60-61页 |
6.2.3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6.3 结果 | 第61-65页 |
6.3.1 土壤温度变化 | 第61页 |
6.3.2 土壤湿度变化 | 第61-62页 |
6.3.3 土壤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 | 第62页 |
6.3.4 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 | 第62-63页 |
6.3.5 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 | 第63-64页 |
6.3.6 Q_(10) | 第64页 |
6.3.7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 | 第64-65页 |
6.3.8 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变化 | 第65页 |
6.4 讨论 | 第65-68页 |
6.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坡耕地和恢复草地土壤异养呼吸及Q_(10)变化 | 第69-89页 |
7.1 前言 | 第69-70页 |
7.2 材料和方法 | 第70-71页 |
7.2.1 土壤处理 | 第70页 |
7.2.2 实验室土壤培养方法 | 第70页 |
7.2.3 实验室测定方法 | 第70-71页 |
7.2.4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71-87页 |
7.3.1 土壤(0-5cm)累积CO_2释放量 | 第71-73页 |
7.3.2 土壤(20-40cm)累积CO_2释放量 | 第73-75页 |
7.3.3 土壤(0-5 cm)呼吸速率 | 第75-77页 |
7.3.4 土壤(20-40 cm)呼吸速率 | 第77-79页 |
7.3.5 土壤(0-5 cm)Q_(10) | 第79-82页 |
7.3.6 土壤(20-40cm)Q_(10) | 第82-84页 |
7.3.7 土壤属性对Rh的影响 | 第84-87页 |
7.4 讨论 | 第87页 |
7.5 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