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理论依据 | 第15-25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5-18页 |
2.1.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5-17页 |
2.1.2 政府干预理论 | 第17-18页 |
2.1.3 供求与价格理论 | 第18页 |
2.2 住房市场需要政府适度干预 | 第18-21页 |
2.2.1 住房市场存在失灵 | 第18-20页 |
2.2.2 住房市场市场健康与否关乎经济稳定 | 第20页 |
2.2.3 货币政策工具是调控住房市场的有力手段 | 第20-21页 |
2.3 货币政策的类型 | 第21-23页 |
2.3.1 一般性货币政策 | 第21-22页 |
2.3.2 选择性货币政策 | 第22-23页 |
2.3.3 补充性货币政策 | 第23页 |
2.4 货币政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途径 | 第23-25页 |
2.4.1 利率途径 | 第23-24页 |
2.4.2 信贷途径 | 第24页 |
2.4.3 财富效应途径 | 第24-25页 |
3 我国住房市场的货币调控政策及其效果 | 第25-41页 |
3.1 我国住房市场货币调控政策历史回顾 | 第25-31页 |
3.1.1 1998 至 2002 年: 鼓励发展的货币政策 | 第26-27页 |
3.1.2 2003 至 2007 年:适度收紧的货币政策 | 第27-28页 |
3.1.3 2008 至 2009 年:积极扩张的货币政策 | 第28-29页 |
3.1.4 2010 至 2013 年:趋向紧缩的货币政策 | 第29-30页 |
3.1.5 2014 年至今:“微刺激”货币政策 | 第30-31页 |
3.2 我国货币政策对于住房市场的调控效果 | 第31-38页 |
3.2.1 货币政策对住房成交量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2 货币政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3 货币政策对于住房成交量和成交价的综合分析 | 第37-38页 |
3.3 住房市场货币政策效果评价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3.3.1 住房市场货币政策特征分析 | 第38页 |
3.3.2 住房市场货币政策效果评价 | 第38-39页 |
3.3.3 影响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4 住房市场上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41-50页 |
4.1 实证分析准备 | 第41-42页 |
4.1.1 计量模型的选择 | 第41页 |
4.1.2 相关指标和数据的选择 | 第41-42页 |
4.2 实证分析过程 | 第42-48页 |
4.2.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2-43页 |
4.2.2 平稳性检验 | 第43-44页 |
4.2.3 协整检验 | 第44-47页 |
4.2.4 脉冲分析 | 第47-48页 |
4.3 模型结论分析 | 第48-49页 |
4.3.1 模型一结论 | 第48页 |
4.3.2 模型二结论 | 第48页 |
4.3.3 模型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4.4 对住房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启示 | 第49-50页 |
5 提升我国住房市场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建议 | 第50-52页 |
5.1 提高货币政策灵活性 | 第50页 |
5.2 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 | 第50页 |
5.3 提高货币政策协调性 | 第50-51页 |
5.4 控制货币政策频率 | 第51页 |
5.5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