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扣制度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Contents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归扣制度概述 | 第12-18页 |
1.1 归扣制度的含义 | 第12页 |
1.2 归扣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2-14页 |
1.3 归扣制度的域外法考察 | 第14-18页 |
第二章 归扣制度的法律分析 | 第18-35页 |
2.1 归扣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18-21页 |
2.1.1 需要有共同继承人存在 | 第18-19页 |
2.1.2 必须存在法定继承人 | 第19页 |
2.1.3 需要有特殊赠与 | 第19-20页 |
2.1.4 需无免除归扣的意思表示 | 第20-21页 |
2.2 归扣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1-24页 |
2.2.1 公平原则 | 第21-22页 |
2.2.2 平等原则 | 第22-23页 |
2.2.3 意思自治原则 | 第23-24页 |
2.3 归扣的主体 | 第24-28页 |
2.3.1 归扣的主体的含义和范围 | 第24-25页 |
2.3.2 有关归扣的主体的几个问题 | 第25-28页 |
2.4 归扣的客体 | 第28-30页 |
2.4.1 归扣的客体的立法例 | 第28页 |
2.4.2 归扣的客体的展开 | 第28-30页 |
2.5 归扣的实行与效力 | 第30-33页 |
2.5.1 归扣的实行 | 第30-32页 |
2.5.2 归扣的效力 | 第32-33页 |
2.6 归扣与特留份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未来设立归扣制度的立法设想 | 第35-41页 |
3.1 我国建立归扣制度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3.2 我国建立归扣制度的可行性 | 第36-38页 |
3.2.1 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 第36-37页 |
3.2.2 现实中的可行性 | 第37-38页 |
3.3 立法建议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44-45页 |
附件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