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欧洲哲学论文--德国哲学论文--十九世纪后期哲学论文--叔本华(Schopenhauer,A.1788~1860年)论文

评叔本华的幸福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叔本华其人其说第9-11页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叔本华幸福论思想研究述评第12-15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7页
2 叔本华幸福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根源第17-25页
    2.1 叔本华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第17-20页
        2.1.1 社会的经济、政治处在转折期第17-18页
        2.1.2 理性主义出现危机第18-20页
    2.2 叔本华幸福论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第20-25页
        2.2.1 柏拉图的理念第20-21页
        2.2.2 印度佛学思想第21-23页
        2.2.3 康德的自在之物第23-25页
3 叔本华幸福论的主要内容第25-35页
    3.1 叔本华对幸福的界定第25-27页
        3.1.1 幸福的性质第25-26页
        3.1.2 衡量幸福的标准第26-27页
    3.2 幸福的来源第27-31页
        3.2.1 人的自身第27-29页
        3.2.2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第29页
        3.2.3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第29-31页
    3.3 获得幸福的途径第31-35页
        3.3.1 减少对意志的刺激第31-33页
        3.3.2 艺术——意志的暂时否定第33页
        3.3.3 禁欲——意志的绝对否定第33-35页
4 对叔本华幸福论思想的评价第35-43页
    4.1 叔本华幸福论思想的积极性第35-37页
        4.1.1 强调人获得幸福的内因作用第35-36页
        4.1.2 具有反省人类自身的功能第36-37页
    4.2 叔本华幸福论思想的局限性第37-39页
        4.2.1 带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倾向第37-38页
        4.2.2 过分强调非理性因素并忽视人的社会性本质第38-39页
    4.3 叔本华幸福论的启示第39-43页
        4.3.1 幸福的获得不能忽视人的需求的满足第39-40页
        4.3.2 个人的幸福不能脱离于社会而获得第40-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文化发展新特点新趋势研究
下一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太阳系”民办儿童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