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9-1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0-11页 |
2 我国洪水特点及受灾情况 | 第11-17页 |
2.1 中国洪水特点 | 第11-12页 |
2.1.1 暴雨分布不均 | 第11-12页 |
2.1.2 洪峰极高洪量巨大 | 第12页 |
2.1.3 年际洪峰差异显著 | 第12页 |
2.1.4 特大洪水时间空间上的重复性 | 第12页 |
2.2 我国洪灾概况 | 第12-13页 |
2.3 洪水预报系统 | 第13-16页 |
2.3.1 系统概念 | 第13页 |
2.3.2 系统特点 | 第13-14页 |
2.3.3 系统功能 | 第14-15页 |
2.3.4 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2.3.5 我国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3 软件复用及构件技术 | 第17-25页 |
3.1 软件复用技术概念 | 第17-18页 |
3.2 软件复用的决定要素 | 第18-20页 |
3.2.1 构件技术 | 第18-19页 |
3.2.2 软件构架 | 第19页 |
3.2.3 领域工程 | 第19页 |
3.2.4 软件再工程 | 第19页 |
3.2.5 开放系统技术 | 第19-20页 |
3.2.6 软件过程 | 第20页 |
3.2.7 非技术因素 | 第20页 |
3.3 软件复用的实现方法 | 第20-21页 |
3.4 构件的开发技术 | 第21-24页 |
3.4.1 构件的概念及特点 | 第21页 |
3.4.2 构件描述方法 | 第21页 |
3.4.3 构件模型 | 第21-23页 |
3.4.4 构件库模式及其演化 | 第23-2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4 软件复用在洪水预报系统中的初步应用 | 第25-34页 |
4.1 需求复用 | 第25页 |
4.1.1 洪水预报系统业务的识别与抽取 | 第25页 |
4.1.2 不同洪水预报系统中非业务性需求分析 | 第25页 |
4.1.3 系统界面具有统一特色 | 第25页 |
4.1.4 架构设计复用 | 第25页 |
4.2 运行环境 | 第25-26页 |
4.3 B/S结构及特点 | 第26-27页 |
4.3.1 B/S结构介绍 | 第26页 |
4.3.2 B/S结构的优缺点 | 第26-27页 |
4.4 C/S结构及特点 | 第27-28页 |
4.4.1 C/S结构介绍 | 第27-28页 |
4.4.2 C/S结构的优缺点 | 第28页 |
4.5 B/S与C/S在洪水预报系统中的现实应用 | 第28-29页 |
4.5.1 C/S模式—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预报系统 | 第28-29页 |
4.5.2 B/S模式--大连理工预报系统 | 第29页 |
4.6 C/S+B/S混合模式的系统构架 | 第29-32页 |
4.6.1 混合结构介绍 | 第29-30页 |
4.6.2 混合模式的特点 | 第30-31页 |
4.6.3 混合模式下构件实现过程 | 第31-3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5 构件技术在预报系统上的简单应用—查询构件 | 第34-38页 |
5.1 查询构件的分析与设计 | 第34页 |
5.2 查询构件的作用要求 | 第34-35页 |
5.2.1 任意雨量站查询 | 第34页 |
5.2.2 累计查询 | 第34-35页 |
5.3 查询构件的设计及实现流程 | 第35页 |
5.4 特色描述 | 第35-36页 |
5.5 查询构件实例代码 | 第36-37页 |
5.5.1 源代码及注解 | 第36页 |
5.5.2 程序测试 | 第36-3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6 软件复用技术在模型库参数表设计上的应用研究 | 第38-58页 |
6.1 基于软件复用技术理念设计的模型所具有的特点 | 第38页 |
6.2 模型库中组件数据表及结构的定义 | 第38-43页 |
6.3 模拟流域情景下参数表调用的情况 | 第43-45页 |
6.4 构件技术在模型库上的应用 | 第45-47页 |
6.4.1 水文模型的发展 | 第45-47页 |
6.4.2 水文模型 | 第47页 |
6.5 典型水文模型 | 第47-52页 |
6.5.1 新安江模型 | 第47-50页 |
6.5.2 陕北模型 | 第50-52页 |
6.6 陕北模型构件化 | 第52-53页 |
6.6.1 陕北模型构件划分 | 第52页 |
6.6.2 构件业务逻辑分析 | 第52-53页 |
6.7 新安江模型组件化 | 第53-54页 |
6.8 模型共用构件分析 | 第54-56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7 结论 | 第58-60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8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A 査询构件实例代码 | 第62-67页 |
附录B 三层蒸散发程序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