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彰显城市地域特色的需求 | 第11-12页 |
1.1.2 利于完善城市景观风貌总体规划 | 第12页 |
1.1.3 城市可持续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 第12-14页 |
1.2.1 海陆界面景观规划研究 | 第12-13页 |
1.2.1.1 国外对于海陆界面地区景观规划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1.2 国内对于海陆界面地区景观规划的研究 | 第13页 |
1.2.2 可持续景观规划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景观规划研究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2 实地调研法 | 第15页 |
1.3.2.3 理论研究分析法 | 第15页 |
1.3.2.4 总结归纳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海陆界面可持续规划理论基础研究 | 第17-26页 |
2.1 海陆界面景观规划与可持续理论 | 第17-18页 |
2.1.1 可持续景观规划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2 可持续景观规划的评价 | 第17页 |
2.1.3 可持续与海陆界面景观 | 第17-18页 |
2.2 海陆界面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学理论 | 第18-19页 |
2.2.1 城市规划与海陆界面景观规划 | 第18页 |
2.2.2 城市风貌与海陆界面 | 第18-19页 |
2.2.3 城市景区与海陆界面 | 第19页 |
2.3 海陆界面景观规划与环境行为心理学 | 第19-20页 |
2.3.1 海陆界面环境的功能性 | 第19页 |
2.3.2 海陆界面环境中的行为研究 | 第19-20页 |
2.3.3 海陆界面环境空间塑造与行为心理需求 | 第20页 |
2.4 海陆界面景观规划与视觉艺术理论 | 第20-22页 |
2.4.1 景观规划中的视觉艺术 | 第20-21页 |
2.4.2 海陆界面中的视觉要求 | 第21-22页 |
2.5 海陆界面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5页 |
2.5.1 斑块-基质-廊道理论与景观规划 | 第22-23页 |
2.5.2 结构功能理论与景观规划 | 第23-24页 |
2.5.3 边缘效应理论与景观规划 | 第24页 |
2.5.4 生态系统理论与景观规划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海陆界面可持续景观规划方法 | 第26-40页 |
3.1 海陆界面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6-28页 |
3.1.1 海陆界面 | 第26页 |
3.1.2 海陆界面的范围 | 第26-27页 |
3.1.3 海陆界面的特征 | 第27-28页 |
3.1.4 海陆界面的类型 | 第28页 |
3.2 海陆界面的总体规划 | 第28-33页 |
3.2.1 海陆界面可持续节点规划 | 第28-29页 |
3.2.2 海陆界面可持续景观结构与功能规划 | 第29-30页 |
3.2.3 海陆界面可持续视觉规划 | 第30页 |
3.2.4 海陆界面可持续游览道路交通规划 | 第30-31页 |
3.2.5 海陆界面可持续植物景观规划 | 第31-32页 |
3.2.6 海陆界面可持续设施规划 | 第32页 |
3.2.7 海陆界面可持续夜景规划 | 第32-33页 |
3.3 海陆界面的局部规划 | 第33页 |
3.4 海陆界面可持续景观规划技术研究 | 第33-38页 |
3.4.1 护坡技术 | 第33-36页 |
3.4.2 植物规划技术 | 第36页 |
3.4.3 水资源利用技术 | 第36页 |
3.4.4 环保材料使用与做法技术 | 第36-37页 |
3.4.5 污水处理技术 | 第37页 |
3.4.6 材料循环利用技术 | 第37-38页 |
3.4.7 新能源利用技术 | 第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可持续景观规划实例研究 | 第40-65页 |
4.1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现状 | 第40-52页 |
4.1.1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地理区位 | 第40页 |
4.1.2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历史发展 | 第40-41页 |
4.1.3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范围界定 | 第41页 |
4.1.4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现状景点布局 | 第41-46页 |
4.1.4.1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北段 | 第41-42页 |
4.1.4.2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东段 | 第42-43页 |
4.1.4.3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南段 | 第43-44页 |
4.1.4.4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西段 | 第44-46页 |
4.1.5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视觉现状分析 | 第46-47页 |
4.1.6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植物现状 | 第47页 |
4.1.7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7-50页 |
4.1.7.1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植物的种类与分布密度 | 第47-49页 |
4.1.7.2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动物种类与分布密度 | 第49-50页 |
4.1.7.3 人类的居住分布密度 | 第50页 |
4.1.8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剖面现状分析 | 第50-52页 |
4.2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可持续景观总体规划 | 第52-59页 |
4.2.1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中各区段的划分 | 第52-53页 |
4.2.2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结构与功能规划 | 第53页 |
4.2.3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视觉规划 | 第53-54页 |
4.2.4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游览道路交通规划 | 第54-56页 |
4.2.4.1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交通现状 | 第54页 |
4.2.4.2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游览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 第54-56页 |
4.2.5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植物景观规划 | 第56-57页 |
4.2.5.1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分区和布局 | 第56页 |
4.2.5.2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植物造景方法 | 第56-57页 |
4.2.5.3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植物的养护手段 | 第57页 |
4.2.5.4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特色林带 | 第57页 |
4.2.6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设施规划 | 第57-58页 |
4.2.6.1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设施现状 | 第57-58页 |
4.2.6.2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设施可持续规划 | 第58页 |
4.2.7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夜景规划 | 第58-59页 |
4.2.7.1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夜景现状 | 第58-59页 |
4.2.7.2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夜景可持续性规划 | 第59页 |
4.3 大连滨海路海陆界面可持续详细规划 | 第59-64页 |
4.3.1 星海广场-付家庄公园西段规划 | 第59-61页 |
4.3.1.1 可持续材料选择与运用 | 第59-60页 |
4.3.1.2 星海广场-付家庄公园西段空间划分 | 第60-61页 |
4.3.2 付家庄公园-老虎滩南段规划 | 第61-62页 |
4.3.2.1 可持续材料选择与运用 | 第61-62页 |
4.3.2.2 付家庄公园-老虎滩南段空间划分 | 第62页 |
4.3.3 老虎滩-棒棰岛东段规划 | 第62-63页 |
4.3.3.1 可持续材料选择与运用 | 第62页 |
4.3.3.2 老虎滩-棒棰岛东段空间划分 | 第62-63页 |
4.3.4 棒棰岛-海之韵北段规划 | 第63-64页 |
4.3.4.1 可持续材料选择与运用 | 第63页 |
4.3.4.2 棒棰岛-海之韵北段空间划分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附:作品册 | 第7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