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视觉系统 | 第13-18页 |
1.1.1 视觉的形成 | 第13-14页 |
1.1.2 眼球、视网膜和视皮层 | 第14-17页 |
1.1.3 视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其神经纤维排列 | 第17-18页 |
1.2 视觉残疾及视觉假体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1.2.1 视觉残疾 | 第18-19页 |
1.2.2 视觉假体概念的提出 | 第19-20页 |
1.2.3 视皮层视觉假体(Cortical Prosthesis) | 第20-21页 |
1.2.4 视网膜视觉假体(Retinal Prosthesis) | 第21-24页 |
1.2.5 视神经视觉假体(Optic Nerve Prosthesis) | 第24-25页 |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1.3.1 基于刺入式电极的视神经视觉假体 | 第25-28页 |
1.3.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视神经电刺激诱发皮层响应中的电伪迹去除 | 第29-60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1页 |
2.2.1 电刺激与电生理记录系统 | 第30-32页 |
2.2.2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32-33页 |
2.2.3 动物准备与手术过程 | 第33-34页 |
2.2.4 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阵列的加工与放置 | 第34-36页 |
2.2.5 视神经电刺激与皮层响应记录 | 第36-37页 |
2.2.6 独立成分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2.2.7 电伪迹去除效果评估方法 | 第40-4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1-53页 |
2.3.1 独立成分分析法分离皮层响应和电伪迹 | 第41-47页 |
2.3.2 独立成分分析法去除电伪迹效果的评估 | 第47-48页 |
2.3.3 皮层记录的通道数量对于去除电伪迹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4 皮层响应信号长度对于评估结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5 视神经多位点刺激诱发皮层响应中的电伪迹去除 | 第50-53页 |
2.4 讨论 | 第53-58页 |
2.4.1 独立成分分析法去除电伪迹的效果 | 第53-55页 |
2.4.2 多种电刺激伪迹去除方法的比较 | 第55-58页 |
2.4.3 独立成分分析法在去除电伪迹方面的优缺点 | 第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视神经电刺激诱发皮层响应的时空特性研究 | 第60-86页 |
3.1 前言 | 第60-6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8页 |
3.2.1 白兔及其视觉系统介绍 | 第61-63页 |
3.2.2 动物准备与手术过程 | 第63页 |
3.2.3 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阵列的制作与放置 | 第63-66页 |
3.2.4 光刺激和视神经电刺激参数 | 第66-67页 |
3.2.5 皮层电位的电生理记录和数据分析 | 第67页 |
3.2.6 视神经切片组织学分析 | 第67-6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8-81页 |
3.3.1 视神经电刺激诱发皮层响应 | 第68-69页 |
3.3.2 视神经电刺激模式和参数对诱发皮层响应的影响 | 第69-72页 |
3.3.3 电极尺寸对视神经电刺激诱发皮层响应的影响 | 第72-74页 |
3.3.4 视神经电刺激和诱发皮层响应的拓扑一致性 | 第74-77页 |
3.3.5 视神经电刺激的可分辨性 | 第77-81页 |
3.4 讨论 | 第81-85页 |
3.4.1 视神经电刺激诱发皮层响应 | 第81-82页 |
3.4.2 视神经电刺激模式和参数对诱发皮层响应的影响 | 第82-83页 |
3.4.3 电极尺寸对视神经电刺激诱发皮层响应的影响 | 第83页 |
3.4.4 视神经电刺激和诱发皮层响应的拓扑对应性 | 第83-84页 |
3.4.5 视神经电刺激的可分辨性 | 第84-8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视神经电刺激的视觉拓扑结构及其空间分辨率 | 第86-115页 |
4.1 前言 | 第86-8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8-96页 |
4.2.1 猫及其视觉系统介绍 | 第88-91页 |
4.2.2 动物准备与手术过程 | 第91-92页 |
4.2.3 视神经刺激和皮层记录电极阵列 | 第92-94页 |
4.2.4 视神经电刺激和电生理记录方法 | 第94页 |
4.2.5 视觉刺激方案与电极定位方法 | 第94-96页 |
4.2.6 视神经切片组织学分析 | 第9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96-109页 |
4.3.1 视神经电极诱发皮层响应的阈值和潜伏期 | 第96-97页 |
4.3.2 视神经电极的定位与皮层视觉拓扑投射图的计算 | 第97-100页 |
4.3.3 视神经和皮层电极定位的误差分析 | 第100-102页 |
4.3.4 视神经电刺激的拓扑投射结构 | 第102-104页 |
4.3.5 视神经电刺激的空间分辨率 | 第104-106页 |
4.3.6 视神经电刺激的局部化特性 | 第106-107页 |
4.3.7 视神经电刺激和视觉刺激诱发皮层响应的空间特性比较 | 第107-109页 |
4.4 讨论 | 第109-114页 |
4.4.1 视神经电极诱发皮层响应的阈值和潜伏期 | 第109页 |
4.4.2 视神经电极的视野定位 | 第109-111页 |
4.4.3 视神经电刺激可诱发具有视觉拓扑结构的响应 | 第111-112页 |
4.4.4 视神经电刺激的空间分辨率 | 第112-113页 |
4.4.5 视神经电刺激的局部化特性 | 第113-11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115-118页 |
5.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16-118页 |
附录 内源信号光学成像的平台搭建与实验探索 | 第118-130页 |
附 1 前言 | 第118-119页 |
附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6页 |
附 2.1 硬件系统 | 第119-121页 |
附 2.2 软件系统 | 第121-122页 |
附 2.3 动物准备过程 | 第122-123页 |
附 2.4 视觉刺激和视神经电刺激方案 | 第123-124页 |
附 2.5 光学成像记录与数据处理分析 | 第124-126页 |
附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6-128页 |
附 3.1 视皮层方位功能柱 | 第126-127页 |
附 3.2 视皮层视觉拓扑投射关系 | 第127-128页 |
附 3.3 视神经电刺激诱发皮层内源信号响应 | 第128页 |
附 4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