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理论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研究区范围的界定 | 第15-21页 |
2.1 资阳市概况 | 第15-1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2.1.2 自然环境 | 第16页 |
2.1.3 社会经济 | 第16-17页 |
2.1.4 土地利用特点 | 第17-18页 |
2.2 城市边缘区概述 | 第18-19页 |
2.2.1 城市边缘区的内涵 | 第18页 |
2.2.2 土地利用特点 | 第18-19页 |
2.3 研究区范围的界定 | 第19-21页 |
2.3.1 城市边缘区界定方法 | 第19-20页 |
2.3.2 研究区范围的划定 | 第20-21页 |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1-36页 |
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 第21-25页 |
3.1.1 农用地数量变化分析 | 第22-23页 |
3.1.2 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分析 | 第23-25页 |
3.1.3 其他用地数量变化分析 | 第25页 |
3.2 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分析 | 第25-27页 |
3.2.1 各类型用地速度变化分析 | 第26-27页 |
3.2.2 土地资源速度变化综合分析 | 第27页 |
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第27-30页 |
3.3.1 土地利用程度理论概述 | 第27-28页 |
3.3.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第28-30页 |
3.4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变化分析 | 第30-32页 |
3.4.1 区域差异理论概述 | 第30页 |
3.4.2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变化分析 | 第30-32页 |
3.5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 第32-35页 |
3.5.1 各类型用地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 第32-34页 |
3.5.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整体分析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36-45页 |
4.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子分析 | 第36-39页 |
4.1.1 自然环境驱动因素分析 | 第36页 |
4.1.2 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 第36-39页 |
4.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综合分析 | 第39-44页 |
4.2.1 方法概述 | 第39页 |
4.2.2 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4.2.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子选取 | 第40-41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4.3 研究区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 第44-45页 |
第5章 资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5-50页 |
5.1 主要问题 | 第45-46页 |
5.1.1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 第45页 |
5.1.2 耕地资源后备不足 | 第45页 |
5.1.3 用地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 | 第45-46页 |
5.1.4 土地征用引发社会矛盾 | 第46页 |
5.2 对策与建议 | 第46-50页 |
5.2.1 制定合理的规划 | 第47页 |
5.2.2 合理利用各类用地 | 第47-48页 |
5.2.3 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 | 第48页 |
5.2.4 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 第48-49页 |
5.2.5 调整产业结构 | 第49页 |
5.2.6 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 第49-5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