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仪礼》为借鉴的现代人际传播生态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1.2.1 关于传播生态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仪礼》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仪礼》的人际传播特征理念分析 | 第14-24页 |
2.1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涵 | 第14页 |
2.2 《仪礼》中的人际关系分类 | 第14-16页 |
2.2.1 宗族内的人际关系 | 第15页 |
2.2.2 政治人际关系 | 第15-16页 |
2.2.3 一般社会人际关系 | 第16页 |
2.3 《仪礼》中人际传播的外在特征 | 第16-20页 |
2.3.1 传播空间的辩证性 | 第16-18页 |
2.3.2 传播关系的差别有序 | 第18-19页 |
2.3.3 非语言符号的崇奉性 | 第19-20页 |
2.4 《仪礼》中的人际传播理念 | 第20-23页 |
2.4.1 差序格局对社会结构的构造 | 第20-21页 |
2.4.2 人情圈对社会关系的推及 | 第21-22页 |
2.4.3 阴阳五行对社会互动的导向 | 第22页 |
2.4.4 情景感知对社会心理的强化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以《仪礼》看现代人际传播生态 | 第24-39页 |
3.1 现代人际传播生态的界定 | 第24-25页 |
3.2 现代人际传播生态的系统组成 | 第25-27页 |
3.2.1 现代人际传播的环境因素分析 | 第25页 |
3.2.2 现代人际传播生态的格局分析 | 第25-27页 |
3.2.3 现代人际传播系统的整体构建 | 第27页 |
3.3 现代人际传播生态的特征分析 | 第27-30页 |
3.3.1 等级原则的人际关系弱化 | 第28页 |
3.3.2 契约化的人际关系逆袭 | 第28-29页 |
3.3.3 理想化人际关系的选择和过滤 | 第29-30页 |
3.3.4 网络化的人际弱关系增强 | 第30页 |
3.4 现代人际传播生态的失衡危机 | 第30-33页 |
3.4.1 传统人际关系的消解和离散 | 第30-31页 |
3.4.2 人情关系的淡化与利益互换 | 第31-32页 |
3.4.3 传播要素的缺失与隐匿性 | 第32页 |
3.4.4 技术的失控与法律的缺失 | 第32-33页 |
3.5 现代人际传播生态的《仪礼》解析 | 第33-35页 |
3.5.1 伦理关系的继承与超越 | 第33-34页 |
3.5.2 传播媒介与传播要素的相应性 | 第34-35页 |
3.6 《仪礼》中的人际传播生态规律 | 第35-37页 |
3.6.1 人际传播生态位规律 | 第36页 |
3.6.2 人际传播生物钟规律 | 第36页 |
3.6.3 人际传播最小量规律 | 第36-37页 |
3.6.4 人际传播均衡适度性规律 | 第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现代人际传播生态系统的优化策略 | 第39-50页 |
4.1 优化策略模型的简要阐述 | 第39-40页 |
4.2 对传播主体的引导 | 第40-43页 |
4.2.1 传播主体做到内省和慎独 | 第40页 |
4.2.2 建立再社会化的平等代际关系 | 第40-41页 |
4.2.3 人缘链的优化和弱关系的增强 | 第41-42页 |
4.2.4 空间关系的对应性和合礼性 | 第42-43页 |
4.3 对传播媒介的监管 | 第43-45页 |
4.3.1 加强技术法律的调控与监管 | 第43-44页 |
4.3.2 全面立体化的情景感知计算 | 第44-45页 |
4.4 对宏观环境的优化 | 第45-47页 |
4.4.1 培养全民文化认知意识 | 第45-47页 |
4.4.2 建立普适性的新媒体礼节 | 第47页 |
4.5 模型创新分析与优势总结 | 第47-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