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2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3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关系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2. 余额宝发展的状况分析 | 第21-33页 |
2.1 余额宝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 第21-26页 |
2.1.1 余额宝产生和发展的网络背景 | 第21-25页 |
2.1.2 余额宝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背景 | 第25-26页 |
2.2 余额宝的运作模式分析 | 第26-29页 |
2.2.1 余额宝的运作流程 | 第26-27页 |
2.2.2 余额宝的运作主体 | 第27页 |
2.2.3 余额宝的盈利模式 | 第27页 |
2.2.4 余额宝的创新点 | 第27-29页 |
2.3 余额宝的优势 | 第29-33页 |
2.3.1 余额宝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 | 第29页 |
2.3.2 余额宝具有强大的网络支付功能 | 第29-30页 |
2.3.3 余额宝实现了低门槛理财 | 第30页 |
2.3.4 余额宝的收益高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 第30页 |
2.3.5 余额宝在操作使用上更加迎合客户需求 | 第30-33页 |
3. 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现状分析 | 第33-41页 |
3.1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基本情况 | 第33-36页 |
3.1.1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基本数据 | 第33-34页 |
3.1.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特点 | 第34-36页 |
3.2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动的因素 | 第36-38页 |
3.2.1 居民财富拥有程度 | 第36页 |
3.2.2 国家经济发展情况 | 第36-37页 |
3.2.3 风险性因素 | 第37-38页 |
3.2.4 流动性因素 | 第38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的优势 | 第38-41页 |
3.3.1 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 | 第38页 |
3.3.2 商业银行拥有国家信用优势 | 第38-39页 |
3.3.3 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产实力 | 第39页 |
3.3.4 商业银行拥有稳定的客户关系 | 第39页 |
3.3.5 商业银行拥有多样化的分销渠道 | 第39-40页 |
3.3.6 商业银行拥有多元化的营销手段 | 第40页 |
3.3.7 商业银行拥有相对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 第40-41页 |
4. 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分析 | 第41-52页 |
4.1 余额宝出现后储蓄存款变动趋势 | 第41-44页 |
4.2 余额宝规模变动和储蓄存款变动趋势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4.3 我国货币基金发展与储蓄存款发展趋势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4.4 根据邮储银行电子银行发展情况预测余额宝的发展前景 | 第48-52页 |
5. 经验借鉴:美国贝宝和货币基金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52-59页 |
5.1 “贝宝”(Paypal)发展历程分析 | 第52-53页 |
5.2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历程分析 | 第53-55页 |
5.3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和借鉴 | 第55-59页 |
6. 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 第59-64页 |
6.1 改变服务理念,重视“长尾效应” | 第59页 |
6.2 推出自有类“余额宝”产品,维护现有客户资源 | 第59-60页 |
6.3 优化移动支付功能,打造“一站式”服务 | 第60-61页 |
6.4 搭建自有电商平台,增加客户黏性 | 第61页 |
6.5 开办“直销银行”,加快渠道拓展 | 第61-63页 |
6.6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