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整体分析框架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制造业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 | 第24-42页 |
第一节 制造业的范畴界定与分类 | 第24-27页 |
一、制造业的范畴界定 | 第24-25页 |
二、制造业的行业分类明细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解析 | 第27-32页 |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27-29页 |
二、技术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 第29-32页 |
第三节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回顾 | 第32-34页 |
一、熊彼特及新熊彼特主义的技术创新理论 | 第32页 |
二、新古典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 第32-33页 |
三、新制度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的主要观点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技术创新贡献率测算的理论方法及优缺点 | 第34-42页 |
一、索洛余值法 | 第34-36页 |
二、原子论法 | 第36-37页 |
三、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 | 第37-42页 |
第三章 2001-2011年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第42-56页 |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率测算 | 第42-45页 |
一、变量确定和数据选取 | 第42-43页 |
二、基于C-D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模型的建立与回归 | 第43-44页 |
三、实证结果评析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分解 | 第45-50页 |
一、Malmquist指数的测算和分解 | 第45-49页 |
二、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我国制造业发展驱动力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一、制造业发展依然处在要素驱动阶段 | 第50-51页 |
二、技术效率长期拖累制造业产出增长 | 第51-53页 |
三、制造业内部的技术扩散效应显著 | 第53-56页 |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日韩两国的比较分析 | 第56-70页 |
第一节 制造业发展概况比较 | 第56-60页 |
一、规模与结构对比 | 第56-58页 |
二、要素使用效率对比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制造业技术创新状况对比 | 第60-63页 |
第三节 日韩两国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启示 | 第63-70页 |
一、坚持创新的历史延续性 | 第63-64页 |
二、吸收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 第64-65页 |
三、适时有序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65-67页 |
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间接助力制造业创新发展 | 第67-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0-80页 |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贡献率研究结论 | 第70-72页 |
一、制造业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仍处在要素驱动阶段 | 第70-71页 |
二、制造业各子行业间的知识和技术扩散效应显著,但整体知识和技术层次较低 | 第71页 |
三、制造业整体的质、量发展不协调 | 第71-72页 |
第二节 提升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驱动力的政策思考 | 第72-80页 |
一、推动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协同共进 | 第72-73页 |
二、增加技术创新资源投入 | 第73-75页 |
三、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制度环境 | 第75-76页 |
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 第76-77页 |
五、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网络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