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3-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1.4 生态文明评价研究 | 第18-28页 |
1.4.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 第18-20页 |
1.4.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1.4.3 生态文明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22-24页 |
1.4.4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4.5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1.7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7.1 技术路线 | 第30页 |
1.7.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8 石家庄市概况 | 第31-33页 |
2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 | 第33-51页 |
2.1 指标及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3-34页 |
2.1.1 科学性原则 | 第33页 |
2.1.2 代表性原则 | 第33-34页 |
2.1.3 完整性原则 | 第34页 |
2.1.4 兼顾协调原则 | 第34页 |
2.2 指标筛选与建立 | 第34-39页 |
2.2.1 指标初步筛选 | 第36-37页 |
2.2.2 指标再次筛选确定 | 第37-39页 |
2.3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39-40页 |
2.4 评价方法 | 第40-47页 |
2.4.1 灰色聚类法 | 第40-41页 |
2.4.2 层次分析法 | 第41-45页 |
2.4.3 区间数层次分析法 | 第45-47页 |
2.5 生态文明建设指数确定 | 第47页 |
2.6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47-51页 |
2.6.1 技术与方法 | 第47-48页 |
2.6.2 权重确定及评价分级 | 第48-51页 |
3 石家庄市县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 第51-61页 |
3.1 生态指标 | 第51-54页 |
3.1.1 森林覆盖率(C11) | 第51页 |
3.1.2 建成区绿化率(C12) | 第51页 |
3.1.3 水源保护(C13) | 第51-52页 |
3.1.4 生态敏感性(C14) | 第52页 |
3.1.5 水网密度指数(C15) | 第52页 |
3.1.6 空气质量(C16) | 第52-53页 |
3.1.7 土壤侵蚀率(C17) | 第53页 |
3.1.8 农药施用强度(C18) | 第53-54页 |
3.2 经济指标 | 第54-55页 |
3.2.1 全县可用财产收入(C21) | 第54页 |
3.2.2 人均收入(C23) | 第54页 |
3.2.3 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C24) | 第54页 |
3.2.4 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C25) | 第54-55页 |
3.2.5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C25) | 第55页 |
3.2.6 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C26) | 第55页 |
3.2.7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C27) | 第55页 |
3.3 社会指标 | 第55-58页 |
3.3.1 城市人口密度(C31) | 第55-56页 |
3.3.2 城镇化率(C32) | 第56页 |
3.3.3 人均预期寿命(C33) | 第56页 |
3.3.4 人均教育经费投入(C34) | 第56-57页 |
3.3.5 人均卫生经费投入(C35) | 第57页 |
3.3.6 农村改水率(C36) | 第57页 |
3.3.7 农村改厕率(C37) | 第57页 |
3.3.8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C38) | 第57-58页 |
3.3.9 床位拥有率(C39) | 第58页 |
3.4 协调指标 | 第58-61页 |
3.4.1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C41) | 第58页 |
3.4.2 单位GDP能耗(C42) | 第58-59页 |
3.4.3 单位GDP水耗(C43) | 第59页 |
3.4.4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C44) | 第59-61页 |
4 县域生态文明生态领域评价与分析 | 第61-95页 |
4.1 生态领域单因子评价与分析 | 第61-89页 |
4.1.1 森林覆盖率 | 第61-64页 |
4.1.2 建成区绿化率 | 第64-66页 |
4.1.3 水源保护 | 第66-69页 |
4.1.4 生态敏感性 | 第69-78页 |
4.1.5 水网密度指数 | 第78-81页 |
4.1.6 空气质量 | 第81-84页 |
4.1.7 土壤侵蚀率 | 第84-87页 |
4.1.8 农药施用强度 | 第87-89页 |
4.2 生态领域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89-95页 |
4.2.1 生态领域综合评价 | 第89-91页 |
4.2.2 生态领域综合分析 | 第91-95页 |
5 县域生态文明经济领域评价与分析 | 第95-117页 |
5.1 经济领域单因子评价与分析 | 第95-113页 |
5.1.1 全县可用财产收入 | 第95-98页 |
5.1.2 人均收入 | 第98-100页 |
5.1.3 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 | 第100-103页 |
5.1.4 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 | 第103-105页 |
5.1.5 再生能源利用率 | 第105-108页 |
5.1.6 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 | 第108-110页 |
5.1.7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 第110-113页 |
5.2 经济领域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113-117页 |
5.2.1 经济领域综合评价 | 第113-114页 |
5.2.2 经济领域综合分析 | 第114-117页 |
6 县域生态文明社会领域评价与分析 | 第117-145页 |
6.1 社会领域单因子评价与分析 | 第117-141页 |
6.1.1 城市人口密度 | 第117-119页 |
6.1.2 城镇化率 | 第119-122页 |
6.1.3 人均预期寿命 | 第122-125页 |
6.1.4 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 第125-128页 |
6.1.5 人均卫生经费投入 | 第128-130页 |
6.1.6 农村改水率 | 第130-133页 |
6.1.7 农村改厕率 | 第133-136页 |
6.1.8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 | 第136-138页 |
6.1.9 床位拥有率 | 第138-141页 |
6.2 社会领域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141-145页 |
6.2.1 社会领域综合评价 | 第141-143页 |
6.2.2 社会领域综合分析 | 第143-145页 |
7 县域生态文明协调发展领域评价与分析 | 第145-161页 |
7.1 协调发展领域单因子评价与分析 | 第145-156页 |
7.1.1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 | 第145-148页 |
7.1.2 单位GDP能耗 | 第148-150页 |
7.1.3 单位GDP水耗 | 第150-153页 |
7.1.4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 第153-156页 |
7.2 协调发展领域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156-161页 |
7.2.1 协调发展领域综合评价 | 第156-157页 |
7.2.2 协调发展领域综合分析 | 第157-161页 |
8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评价与分析 | 第161-165页 |
8.1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计算 | 第161-162页 |
8.2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分析评价 | 第162-165页 |
8.2.1 指数对比 | 第162页 |
8.2.2 指数分级 | 第162-163页 |
8.2.3 指数空间分析 | 第163-165页 |
9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划分 | 第165-169页 |
10 结论与建议 | 第169-172页 |
10.1 结论 | 第169-171页 |
10.2 建议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1页 |
个人简介 | 第181-183页 |
导师简介 | 第183-18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